将别人眼中的嘘头作为自己的经营理想,寂寞地坚持,才有成功可言


火锅中的沸腾理想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1年第6期  [字号:  ]  

作者:刘佳 王敬发




8号学苑将形式做到了极致


  进门要查身份证,饭前要起立齐喊“老师好!”一顿饭就是“一节课”,45分钟铃声一响就必须结束用餐。餐桌全是课桌椅,装修只有简单的白墙绿漆,各类具有80后集体回忆的小物件不胜枚举。这里就是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8号苑”。

不喜欢主题餐厅这个概念
  
对于外界大肆宣扬的“80后主题餐厅”概念,8号苑的老板韩桐似乎不以为然。他认为单纯依靠外部装饰和气氛营造堆砌而成的“概念”留不住人。韩桐形容8号苑是在“大同之中求不同”。平淡无奇的火锅,换个形式,花更少的钱吃更多的种类,在价格上更平易近人,在环境上更贴近年轻人心理,内外合力,效果自然显现。
  8号苑在开业之初,并没有打着“主题餐厅”的旗号,之后被热捧的就餐模式、身份认证、怀旧小物件当时一样都没有,甚至连80后这样的字眼都没有刻意提及,只是想在北京寸土寸金的商业中心开设一家价格和口味都适合年轻人的饭馆。
  8号苑开业七八个月之后,每天排队的现象已经形成,激增的客源促使韩桐决定将原本用来堆放杂物的半间屋也用于经营。这就是后来令80后们趋之如骛的“8号学苑”。
  韩桐认为全世界的主题餐厅的通病就是盛极必衰,新鲜感一过,到店率就会随之下降,无论如何火爆的“主题”如果只靠单一的噱头,其生存周期不过3至5年。
  “所以我不愿意过多强调主题餐厅这个词,更愿意叫文化餐厅或者就叫8号学苑。8号苑做内容,就把内容做实,别的火锅店羊肉卖15元一盘,我们卖5毛一串。8号学苑做形式,就把形式做到极致,进店先查身份证,不是80后绝对进不了门。周末组织活动,不许迟到早退,如果能接受就进来,不能接受,还有旁边的8号苑可以接待。”让韩桐高兴的是,严苛的规矩,非但没有将客人吓跑,反而造就了新的亮点。

从8号苑到8号学苑
  
8号苑隔壁的8号学苑,更像是一间教室。这里被韩桐称为“实现梦想的地方”。
  8号学苑开张,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增加额外的成本——利用现成的房子多摆几套桌椅,新老店之间极近的距离,在服务和配餐上也不成问题。虽然8号学苑的产生,建立在8号苑的资金与口碑之上。但韩桐并不想把8号学苑变成8号苑的简单复制。在有了一定的经济支撑之后,韩桐最初的商业理想有了立足之地。
  韩桐形容自己和太太都是怀旧的“巨蟹座”,小学一年级的成绩册他至今保留,对于校园的留恋丝毫不加掩饰。抛开商业运作的束缚,给像自己一样的80后一个释放压力、回忆过去的“根据地”,是韩桐经营8号学苑的目的。为此,他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经营以外的环节上。
  “做8号学苑要比做普通的饭馆辛苦得多,费心、费力、费钱。”韩桐这样总结。
  无花果、跳跳糖、变形金刚、老式电子游戏机这些已经在市面上很难寻觅到的小物件,被韩桐一点一点搜罗来,每月光是送出的零食费用就需要四五千元。“四五千元看似不多,但对于以5毛钱串串为计量单位的小店来讲,就意味着1万串的销售额,2万串的净利润。”在8号学苑里,客人与店主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身为“校长”的韩桐非常小心地维护着这种理想的校园氛围。
  “韩校长”和“老师们”会组织“同学们”踢球、郊游或参加公益活动。所有费用都由学苑承担。在年轻人聚集的开心网和微博上,请专门的人负责维护,每一次的活动详情都有详细记录。七八千位会员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被牢牢地集结在了一起。近期他们还计划与剧社合作,筹划一部80后主题的结构喜剧,名字暂定为《我是80后》。“和其他企业排话剧搞植入广告不一样,我们不是为了宣传,就是为了给会员们一个展示自我、聚在一起玩的机会。”韩桐说。
  悉心的付出得到了良好的回馈。在8号苑目前的3家店里,固定员工只有42人,周边活动完全靠80后会员自发组织参与。在8号学苑里,甚至没有一位全职服务员,完全是由会员自发做“值日生”进行服务,他们不要工资,只要老师提前“排好班”,就有人按约定来帮忙。
  8号学苑火起来以后,外界的很多评论在韩桐看来有些本末倒置。他认为可能8号学苑知名度更大,但8号苑是根源,是基础。这两家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才形成了如今的好口碑。
  “一些人认为做餐饮想显示出文化很困难。的确,餐厅只有17张桌子,但全北京,甚至全国有这么多的80后,大家慕名而来。在限定时间内吃一顿饭,很多东西只能浅尝辄止,只能称为一种体验。”令韩桐最欣慰的,是看到那些进店时还显得很拘束的客人,在90分钟以后,已经打成一片,主动找“校长”、“老师”合影,大声地说出“老师再见!”韩桐想要达到的状态在这一刻得到了体现。

文化理想不可复制
  
火起来的8号学苑吸引了全国超过200家欲求加盟者,但韩桐的态度很鲜明——现阶段不加盟,韩桐认为8号学苑具有不可复制性。
  对于想要生搬硬套的加盟者,韩桐大都直言不讳地告知,8号学苑是一种“得到与产出不对等”的经营模式。韩桐之所以敢花钱花心思在8号学苑,是因为有8号苑在经济上予以支撑。8号苑的串串香火锅复制简单,难复制的是8号学苑的文化氛围,而这正是一家餐饮企业得以持续长久发展的精髓所在。
  “我们只是一个创建2年的小企业,很多时候也是在摸索中前行。想加盟者中有不少是80后,我都本着负责的态度告诉他们其中的风险。”韩桐说。
  除了欲求加盟者,跟风效仿者也不在少数。“从装饰到菜品几乎一模一样。但客人的反应是'感觉不一样'.”韩桐认为,同样的概念放在不同人手中经营,感觉可能大相径庭。“一个愿意出钱组织客人踢足球、打篮球、春天植树、夏天漂流的餐厅,这在很多商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这些不是可以赚钱的商业模式,而是文化理想。这样的理想状态必须少而精,这也是8号学苑无法复制的原因,甚至连我自己都无法复制。”曾经有人建议韩桐效仿现在的模式开一家“90后主题餐厅”,但韩桐认为作为一个80后,他对90后的生活状态没有体验,即便开起来也会显得不伦不类。
  如今8号苑和8号学苑的接待能力和利润都已趋近饱和,韩桐意识到若想再有增长,必须发展新店。

新店“我爱你”
  
2010年11月,8号苑第三家分店悄悄开业。店址选在北京旅游黄金地段——后海。韩桐为新店取了个甜蜜的名字“我爱你”。
  韩桐抓住后海年轻人聚集的特点,将主题设定为恋爱。临街的店面被白色的外墙围了个严实,只留出几个不大的采光孔,力求将店与熙熙攘攘的外界环境分隔,给客人制造出静谧、私密的空间。虽然在风格上与8号学苑的“校园路线”不同,但“我爱你”在装饰上延续了8号苑一贯的细腻。墙上贴着用十几种语言写成的“我爱你”,屋顶装饰成星空的样子,顶灯设计成飞船形状,特设的点歌系统可以按要求播放客人指定的音乐,在京城风靡一时的“熊猫慢递”业务(提供和普通邮局相同的信件投递服务,区别是,投递的时间由寄信人自己决定,可以是1月后、1年后,也可以是10年后甚至更久)在这里也能见到,但名字变成了“寄给未来的信”。最吸引眼球的设计是餐厅深处的一面白墙,在硕大的“我爱你”三个字四周,围绕着百余张曾来此用餐的情侣合影,每一张照片下面都细心地标注了时间,一张张甜蜜的笑脸凝固了一个个幸福的瞬间,也成为了吸引“回头客”最好的法宝。
  两层楼的新店“我爱你”,目前只开辟了楼下的空间用作营业,楼上作为暂时的中央厨房,为三家店配送饮料、小菜、食材等。韩桐对未来可能延展的各个分店计划是,菜品在口味、品质上统一,所有分店全部由中央厨房电脑系统配送原材料。这套20多万元的中央厨房系统在小型餐饮企业中很少见到,但韩桐不认为这是“大材小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央厨房是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可以将每样东西都量化,是未来所有店的大脑和中枢,学习需要过程,现学现用是来不及的。8号苑让我们赚了一些钱,我们有实力提前投入,慢慢摸索。现在的规范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谈到未来的发展,韩桐并未做过多的畅想,只简单地回答“做到再说”。他认为未来拼的不是钱,而是人。好的点子有了,能否做到位是关键,未来最需要的是优良的管理人才。现在要做的是走稳前几步,为将来打好基础。
  “我的满足在于坚持得到了认可。”韩桐说,“刚开始不理解的人很多,说形式大于内容的,说故意吊客人胃口的都有。在生意刚起步时,曾经有一单20多人聚餐的'大生意',但因为其中有一位客人不是80后,被我们拒绝了。能不能咬牙把送上门的1000元钱拒之门外,我很庆幸我们做到了。别人或许认为是噱头,但在我看来是理想,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不怕寂寞地坚持,才有成功可言。”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