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面温文儒雅,骨子里却豪爽仗义。靠着真诚和诚信,他一步步经营起“天时地利人和”的企业发展环境


桂勇:“关系”处理高手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1年第2期  [字号:  ]   [关键字:  关系处理]

作者:何健
  尽管被誉为“四川组织系统下海经商办企业的成功典范”,桂勇却在采访一开始就强调自己是宣传系统下海,理由是下海之前他已经由广元市委组织部调到了《广元日报》。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不愿意让人们以为自己做生意靠的是关系。很明显,组织部比宣传部在这方面的嫌疑要更大些。
  桂勇于1996年辞职下海,靠着借来的十几万元资金成立了永隆实业公司。他进入的是一个在近二十年中国经济史上创造了最多财富奇迹的行业——房地产业。从谨小慎微地接一个个小项目开始,十多年时间,永隆发展成为由永隆百货、凤凰大酒店、广元展览中心、大东建设、良友物业等多家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总资产上亿元。桂勇本人也成为广元地区最成功的商人之一。
  在当今的中国商界,要想把生意做大,完全不靠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要是全靠关系,阴沟里翻船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因此,如何拿捏各方关系,将之处理得恰到好处,是一个成功商人必备的素质。
  桂勇无疑是其中的高手。企业与社会、政府的关系,老板与竞争对手、员工的关系,公司里后来的专业人才与创业元老、家族亲友之间的关系,这一切,桂勇处理起来都游刃有余。他捐资助学、热心公益、诚信经营,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内部,他淡化老板意识,竭力营造“企业没有老板,员工都是主人”的企业文化;他“以江湖方式进入,商人方式退出”,妥善安置了创业元老与家族亲朋,为企业引进专业人才扫清了障碍。在这些方面,桂勇的眼界总要比一般商人高出一筹。
  他较早地在公司内部解决了家族式管理的难题,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很有远见地调整了企业的投资方向。永隆成立之初主要从事单一的建筑业与商品住宅开发,随着房地产业竞争的加剧和国家政策导向的转变,他意识到房地产市场不可能长期火下去,公司不能只顾眼前修房卖房的短期利益,永隆抓住广元市政府经营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的契机,积极参与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将企业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他说,是政府机关对干部的多年培养使自己具备了闯荡商海的能力和胸襟。而他本人也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一切先进的理念。早在十年前,他就系统地接受了四川大学MBA工商管理知识培训,又上了四川电子科技大学EMBA班,在那个以国企、上市公司高管为主的班上,他是少数的民营企业家之一。
  他表面温文儒雅,骨子里却豪爽仗义。在建设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他并不照搬冷冰冰的西方管理模式,而是希望自己的企业充满人情味,也不乏一点点江湖气。他不认为自己是那种长袖善舞的公关高手,而是靠着真诚和诚信一步步经营起“天时地利人和”的企业发展环境。
  商业上相当成功的桂勇,还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利用空余时间舞文弄墨之余,他广交各方名人。他曾经邀请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来到广元采风,他与陈忠实、舒婷等作家诗人交往。这不是商人的附庸风雅,而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理想追求。财富让他离文学更近也更远,今天,他可以与自己仰慕的作家近距离接触,却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喜爱的散文写作。
  人在名利场,他却说做企业做老板的最高境界是不像老板。这番话让我想起第一次和他见面时的一个细节。我们在餐厅等他,我看到有个小个子、戴眼镜、长相斯文的男人进来后,没走几步,又回过身去把门打开,让身后的一个男人进门,此后两人走向各自的餐桌。那个帮人开门的人正是桂勇。那天是2010年广元最冷的一天。
  《光彩》:您从政府机关下海,从事的又是在当下中国非常依赖政府资源的房地产业,政府关系在企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桂勇:以我的经历,要说没有政府关系当然不可能,但我的做法是不要去刻意利用这种关系。青川的县委书记是当年和我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我俩关系很好。他在青川当了七年县委书记,我没有在青川做过一个项目。广元现在的规划局局长也是我昔日的同事,我不会因为自己公司的事去找他,但我们在一起时我会提一些关于城市发展的建议。我经常跟公司里的人说,我们不靠关系挣钱,我们要靠机遇、靠策划挣钱。人家一平方米挣一元,我们通过策划要挣到两元、三元,这才是本事。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做生意当然要懂人情世故。我这人的性格是,酒桌上少喝半杯都觉得是欠了别人的。
  《光彩》: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上,您觉得民营企业要注意什么?
  桂勇:首先,企业不要太短视,过于斤斤计较。我们前不久开业的永隆商业广场建在老城区,内部购物环境非常好,但周边就不行了,地面坑坑洼洼,穿高跟鞋来逛商场的女士还没进门就沾了一腿泥水。前不久我们企业拿出三百多万元整修了人行道,铺上地砖,建起盲人行道。一开始公司高管不理解,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作为企业白掏这些钱干嘛!时间一长,看到带来的实际效益,大家都不说什么了。
  路修好后政府主动问我们有什么要求,我说别的没有,你把过去没落实的针对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吧。政府说到做到,这些政策的落实让很多民营企业受益,我们企业也间接受益。你说这三百万花得值不值?
  第二,与政府打交道,民营企业不要有自大的心态。政府在规划方面的前瞻性要比企业强得多。上周我与一些企业界朋友交流,我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些位子不是虚的,政府每年的工作报告里面就有很多商机,政府的各项规划最终都要落到项目上去,而我们企业不就是做项目的嘛。
  对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我用四个字概括:若即若离。企业和政府打交道,不要纯粹为了挣钱,也不要纯粹为了装点面子。企业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别太急迫,对政府交待的社会责任方面的义务别太推托。不要让政府小看你,而要让政府尊重你。
  《光彩》:企业的发展方向如果和政府的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对企业来说就是如虎添翼。
  桂勇:是的,这个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公司成立之初,我们主要从事单一的建筑业与商品住宅开发,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竞争加剧和政策导向的变化,我们意识到房地产市场不可能长期火下去,我们不能只顾眼前修房卖房的短期利益,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与整个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广元最缺什么我们就应该建什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投资原则。
  广元是内地的一个三级城市,经济相对落后,老百姓购物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走街串巷”模式,城市缺少现代化的商场、酒店、会展中心等大型商业公共配套设施。从2004年开始,我们抓住广元市委、市政府“经营城市”和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政策导向,投资建设了大型购物商场、商务酒店、文化书城、数码广场、商展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可以这么说,紧紧抓住政府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中的商机,我们企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的房地产开发到投资经营性项目的转型。
  《光彩》:永隆集团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桂勇:5年前我们推出了乡村酒店连锁项目,目标是把内地一些城市里设施陈旧、管理落后的县委县政府招待所改造成三星级连锁酒店。项目的思路有点类似于大连万达模式。万达是在国内一二级城市中建立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服务中心,而我们想在县一级城市里推广A+B模式。所谓A是商品住宅开发,B是酒店、超市等商业地产的开发。大多数房地产商热衷于前者,而政府出于城市形象考虑更关注后者,我们的A+B模式就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一个城市同时进行住宅和商业地产开发。政府方面担心房地产商抽走资金,一般会要求先把酒店等公共设施建设起来,再做住宅开发。这就给企业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我们永隆经过多年发展,不管是政府关系还是资金实力方面都具备这个条件。
  广元地处川陕甘交界处,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未来这一带将有很好的发展机会,这也意味着我们的项目如果做好了效益会很可观。这种项目几乎是垄断性的,因为一个城市不可能有第二家做。
  回到政府关系话题上来,我觉得企业在处理政府关系上,要坚持互利、互惠、双赢的原则。企业不单要想政府答应你什么,你也要想一想你能为政府做什么,调研一下你的企业和所在政府之间有哪些共同利益的话题,然后围绕这些利益共同点去实施你的政府关系计划。
  《光彩》:听说你创业时也有很多亲戚朋友参与了公司的经营管理,但我接触了一些永隆公司的高管,发现都很专业、很敬业。您怎么处理好新老员工的关系?
  桂勇:永隆一开始也是一个纯粹的家族企业,但随着公司的发展,这方面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7年前我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一家二级建筑企业,后来我把股份退出了,全部交给和我一起创业的老员工去经营。但永隆跟他们依然有合作关系,我们承接的一些建筑项目就承包给他们的建筑公司做。永隆下面原来还有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后来这一块也独立出去了,亲友们都有股份在里面。如果光是给这些创业元老、亲戚朋友一笔钱,也许三五年就花完了,但我们的做法是把股份给他们,在业务上扶持他们,这样经营才能长久。这个方案我考虑了半年,征求了各方意见,可以这么说,家族企业的问题我们解决得很彻底、很圆满。
  这以后我自己主要是做投资公司。永隆后来做的地产、百货项目一开始就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操作,吸纳家族以外的人才进入董事会,聘请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高管,现在,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
  《光彩》:靠什么留住这些专业人才?
  桂勇:企业的发展除了政策,就是靠这些专业人才,所以一定要善待人才。从前年开始我就在公司里推行高管持股,这一步会继续做下去。除了薪酬激励,我觉得还要靠企业文化。现在有些民营企业有一种不太好的现象,企业内部等级森严,这个特别要不得。民营企业更应该讲平等。在永隆,我们强调不管你级别高低、入职早晚,大家在一起就是一家人。公司没有老板,企业是大家的。员工有了什么差错,我找他们谈话,第一句就是今天你不要把我当老板,你就把我当师傅,我说得对的你得听,你要是觉得哪儿不对,咱俩一起讨论。我这个当老板的主动把姿态降低,员工就容易接受。
  我不太赞同西方条框分明的管理理念。做企业虽然不是梁山聚义,但也还是得有点江湖味道,不能纯粹靠制度,更多得靠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
  当老板最忌高高在上。做企业、做老板的最高境界就是你走出去人家认不出你是老板,而以为你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普通市民,你可以跟居委会老太太、跟出租司机顺畅交流。人哪,就怕上不去下不来,半空挂着的滋味最孤独也最难受。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