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苦心孤诣的系列创新,使得老字号开封第一楼在现代商业社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当初经营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三级小店成长为声名显赫的全国餐饮企业500强


开封第一楼:偏向高端行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0年第1期  [字号:  ]  

作者:本刊记者 高境

凭借“用料考究、制作独到、皮薄馅多、灌汤流油、软嫩鲜香、肥而不腻”的风味特点,以及“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的美态,开封第一楼的小笼灌汤包子从1922年流传至今。
但是,到了上世纪末,老字号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商业社会的要求,遑论做大做强。开封第一楼意识到自己必须改变。1995年,42岁的开封人郅军执掌帅印,在他的带领下,这家居于中原的老字号企业开始向现代化企业转型。
15年苦心孤诣的系列创新,使得第一楼从当初经营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三级小店成长为声名显赫的全国餐饮企业500强。2006年9月,在商务部重新认定的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中,开封第一楼跃然榜上,成为河南仅有的4家获此称号的老字号企业。
以前,提起开封,人们会想到灌汤包;现在,提起开封,许多人率先想到的是开封第一楼。某种程度上,“第一楼”已经成为开封灌汤包的代名词。毋庸置疑,郅军设定的目标——“将开封第一楼打造成整个开封市的名片”已经初步实现。

高端定位
郅军接手第一楼于危难之际。那时的第一楼远未形成规模,只是开封市的一家三级小店,归开封市饮食公司管理。门面的整个经营面积不到300平方米,而且面临因城市拆迁而暂时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窘境。
为了不使第一楼的品牌受到过多影响,郅军决定采取分散经营的方式渡过难关。他在市内寻得几处小店,只做包子和小菜,艰难维系着以“开封第一楼”为名号的经营。
好在艰苦的岁月很快就过去了。城市拆迁工作结束,在开封市政府的支持下,寺后街成为第一楼的新店址。
新楼建成预示着开封第一楼的经营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但是重建后的第一楼,应该采取怎样的经营格局,怎样的经营档次,大家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思路。当时一些人认为,应该坚持大众化经营,低档次装修格调,希望在极少的投入下将企业运行起来。然而,郅军不这样认为。他意识到只有打造品牌才会给企业带来强大的经营活力。他力排众议,坚持不惜任何代价,要将品牌、文化氛围、经营布局和经营档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打造第一楼的品牌形象。
这样的经营战略下,摆在第一楼面前的是一系列需要克服的困难。
首先,资金有缺口。按照郅军的设想对新楼进行整合,至少需要700万元的资金。
其次,高端经营模式受到质疑。很多专家甚至断言:第一楼如果走高端化经营的路线,不出4个月必将垮台!
在一片反对声中,通过银行贷款和职工入股,第一楼最终凑足了开业的运营资金。
1997年12月28日,第一楼在寺后街8号的营业楼正式投入运营,新店面积恢弘,有将近50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500人用餐。而寺后街无疑是第一楼的福地。迁入新址一年后,企业的年收入就由此前的200万元跃至1800万元,企业规模由当初的60人增加到460人。第一楼成功地回击了业内“4个月必垮”的断言。今天的寺后街店已经发展成开封第一楼的总店,许多外地人都会慕名前来一饱口福。
企业规模扩大后,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先后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中华名点”,在注册“第一楼”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后,又多次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打文化牌
成绩面前,郅军头脑冷静。他在继续思考怎样进一步提升第一楼的品牌内涵。开封第一楼丰厚的文化背景成为他瞄准的一大资源。
开封第一楼小笼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市)72家正店之一“王楼”,出售“山洞梅花包子”,号称“在京第一”。北宋南迁后,传至临安(今杭州市),又称“灌汤馒头”,为当时著名的市肆小吃。20世纪初,开封第一楼名厨将大笼蒸制改为小笼蒸制,且连笼上桌,始称“小笼灌汤包子”。1922年,第一楼创始人黄继善在山货店街租房开店,主要经营包子等小吃。店名是以“在京第一”之意,取名“第一点心馆”。
后来,第一楼又在山货店街南口路东买下一座小楼继续经营,并将“第一点心馆”改名为“第一楼点心馆”。此后的十几年时间,第一楼随着燃遍全国的战火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虽然力撑,但已元气大伤,一度处于半停业状态。直到1948年开封解放,第一楼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些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理应成为今日第一楼的宝藏。1997年年底,第一楼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吃一楼包子,品宋都文化”,目的就是让文化渗透饮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打文化牌,是第一楼领先于其他老字号企业的制胜法宝。第一楼在一层的餐厅开设了一个舞台,在开封首家推出了餐饮中的文艺表演。通过这个仅4平方米的小小舞台,第一楼将豫剧、杂技、舞蹈等河南传统文艺节目逐步展现给世人,真正做实了“吃一楼包子,品宋都文化”。
走进第一楼的餐厅,随处可见代表宋都传统文化的木版年画、汴绣。很多包间都以宋代年号命名,并以宋代流行的瘦金字体书写与年号相关的简介来装饰房间。在三楼,第一楼开设了以汴京八景为背景的餐厅以及楼中楼豪华餐厅;在用做接待重要客人的四楼、五楼,仿照宋朝皇宫装饰,突出御宴气魄。第一楼已俨然成为一个宋朝文化的艺术殿堂。
在菜品上,为了确保了菜肴供应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第一楼特意聘用了一批店外厨师。郅军对店外厨师的管理也很有一套,他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对厨师进行一次大换血,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厨师之间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菜肴品种的鲜活度。
考虑到开封是豫菜的发祥地,第一楼有意识地选择了以小笼包子为龙头,以豫菜为主,其他菜系为辅,高中低档相结合的经营策略。就像有些顾客说的那样,在第一楼吃的是小笼包子,品的却是千年宋都文化。通过一系列运作,第一楼很快跃升为开封市餐饮业的龙头企业。

寻求突破
第一楼的飞速发展使“开封灌汤包”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1997年12月,中国烹饪协会经过严格地评比后,认定开封第一楼小笼包子为“中华名小吃”。但是,第一楼的“野心”不止于此,它想要成为开封城的名片。
此后,第一楼本着“立足本市、延伸省内、辐射全国、走出国门”的宗旨,先后在北京、沈阳等地大力发展特许连锁店,全国有很多人知道了“开封第一楼”的大名。
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也接踵而至。总店地理空间的狭小首先凸现出来。开封第一楼所在的寺后街,机动车只能单向行驶,停车场面积比较少,难以满足食客停车的需要。
不过,转机紧随其后。河南省郑汴一体化的开发极大地改善了开封市的交通环境,郅军敏锐地意识到,与郑州连通是改变第一楼总店地理位置劣势的绝佳机会。于是,第一楼很快在距郑州最近的开封西区金明广场旁开设了第一楼西区店,这里的营业面积超过寺后街店,有近6000平方米。郑州的食客纷至沓来。
另一个困难是,第一楼与开封主体宋文化区的同类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叠加,削弱了第一楼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杭州的楼外楼主楼面对西湖,尽摄山容水态,与西湖的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根据同类资源叠加可以起到资源互补的作用,第一楼集团正在考虑在景区附近开设连锁店,与旅游者近距离接触,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对饮食的需要,增加旅游者对宋文化的体验。
除却地理位置的影响,第一楼在向外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当时对于经营连锁店,开封流传着这样一种声音,认为郅军把老祖宗的东西给卖了,担心老字号流落在外,不再是开封的骄傲。郅军举全聚德为例,告诉大家哪怕全聚德在全国开上100家分店,外地人去北京还是要到全聚德的总店看一看。同样,第一楼即使在外地开设几十家连锁店,外地人如果来了开封,仍然会到总店来。
第一楼甚至谋划把连锁店开到国外去。2000年,第一楼在美国购得一块地产,准备在那里开设分店。无奈时运不济, “911”事件后,美国严格控制签证,第一楼的技术工人无法前往美国,国外分店的包子的口味将得不到有力保障。又考虑到美国的投资环境,郅军不得不撤回开店计划。
这件事彰显了第一楼的连锁经营理念:标准化。无论是哪里的连锁店,一定要保证有第一楼自己培养的技术工人,做到宣传、字号、价格、投样标准、服装和餐具的六个统一,保证客户在任何一家连锁店都能吃到和总店味道一样的灌汤包。郅军说:“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品牌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

多元化战略
和很多成功的企业一样,在餐饮方面斩获颇多的第一楼也搭上了多元化发展的快车。但是,它的产业系统多是围绕饮食、文化来做文章。比如,第一楼利用自身品牌,组建了食品分公司,开发了“第一楼”牌系列速冻小笼灌汤包子和“第一楼”牌月饼、水饺等品种。目前,企业已经在省内建立了销售网络,销售情况良好。
此外,以打文化牌起家的郅军也在逐步加强与国内同行的文化交流活动。第一楼通过参加历届六大古都老字号餐饮文化交流作品及技术展示会,向外界积极推广自身产品;同时,与同行交流经营心得。六大古都餐饮研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第一楼与西安饭庄、杭州楼外楼、北京全聚德烤鸭店、洛阳酒家以及南京京都集团等餐饮老字号龙头企业为促进老字号的发展共同努力,促进了中华各地的美食文化传承。
2003年,第一楼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退出国有,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机制的灵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巨大的空间,第一楼实现了老字号的二次辉煌——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开封第一楼”的品牌价值已达到5200万元。

后记:
正如一些专家呼吁的那样,老字号要走出新路来。通过对第一楼的采访,我们发现,这家老字号企业颇重创新。总结起来,它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产品创新。在创始以来的很长时间内,第一楼包子的品种只有猪肉灌汤包子一种。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第一楼针对客人口味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出了第一代、第二代多种口味的“什锦风味包子宴”。在菜肴方面,则在保留传统豫菜精品的基础上,推出了数十种开封名优小吃,地方风味特色更加浓郁。
第二是经营创新。“吃一楼包子,品宋都文化”,营造出了“味在肴之外”的强力附加值。这种经营与文化接轨的营销方式,是其他作坊式老字号最为欠缺的一点。
第三是品牌创新。早在1994年,第一楼就成立了实业开发分公司发展连锁经营,目前已在全国拥有60余家连锁店。1999年又成立食品分公司开发速冻小笼包子。它在品牌经营的同时还不忘品牌保护。“第一楼”早在1992年就注册了商品商标,开了开封市餐饮业的先河。近两年,“第一楼”又在其他相关行业种类上申请注册了十几个商标,这也为企业实施多元化开发做足了准备。




 读者评论:

  时间:2010-6-3 6:59:26
  内容:虚伪的宣传(差评)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