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西单北大街一直向北,进入灵境胡同,直行200米,“8号苑秘制火锅店”的招牌便活泼地跳进人们的视野。 进入店里,但见两面墙贴满了奖状,那是顾客们在饱餐一顿后,给自己和朋友颁发的:“今天Rae带我来了!好吃滴说……Love Rae,Jeresa.”“美好的味道!祝小金在大加早日学成归来,下次我们仨还来此聚!”“张晓柒和熊猫晨是好姐妹,相约8号苑!”“08年6月15日嫁给你,09年6月15日幸福在一起!” 8号苑秘制火锅店在大众点评网“西单地段餐饮火锅类”位列第四,排在大名鼎鼎的海底捞、豆捞坊、台湾呷哺呷哺涮涮锅之后。不同于海底捞的传统火锅店模式,也不同于呷哺呷哺小火锅形式,8号苑将路边的麻辣烫与传统的火锅结合在一起,是北京为数很少的串串香火锅。不论荤素,每串5毛钱,顾客叫一个锅底,自行涮吃。 80后的王颖、韩桐是8号苑的老板,被顾客亲切地称为“苑主”。他俩是大学同学,后来幸福地结为夫妇。同为大学生创业一族,他们俩与许多人不同的是,创业伊始便定位准确,有针对性,满足了目标客户的情感和消费需求,从开业第一个月起一直保持盈利,目前是良性循环。
承载80后的集体记忆
8号苑火锅店深藏在胡同里,周围没有一家饭馆。怎么才能吸引顾客心甘情愿地钻胡同到这里吃饭,成为王颖和韩桐创业之初最先考虑的问题。 西单商圈就在附近,逛街的大都是年轻人,身份多是两种,在校大学生或是刚工作的职场新人,20多岁,月薪3000左右,学生时代都站在街边吃过麻辣烫,也爱吃火锅。他们琢磨,如果把麻辣烫和火锅结合起来,做成串串香火锅,年轻人逛街之余,和三五好友在此大撮一顿,消费不高于大悦城里的美食街,应该会受欢迎。 除了在吃法和价格上有吸引力,就餐环境也要深得80后的欢心,同时要考虑到成本,在装修上不能打破预算。韩桐说:“我们决定小成本装修,就必须动心思省钱。我们本身就是80年代出生的人,身上有这个年龄段共同的成长经历和感情诉求,我们想要的、喜欢的,应该也能够被其他80后所喜欢。”于是,两个人坐下来,互相问对方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感觉,从内心深处把渴望而没有实践过的想法说出来。 王颖说:“我想有一面手绘墙。”随后,8号苑火锅店里就出现了手绘的美女图,还有老板出游的美美照片,而不是世纪谭府那种在墙壁上书写“大江东去浪淘尽”的东坡词。 在胡同长大的韩桐说:“我想要一面写满老北京话的墙壁。”于是,店里就出现了一面红色玻璃墙,大大小小的黑色方块字点缀其间,“撒丫子”、“瓷器”、“没六儿”、“拿搪”……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老北京胡同话都能在这里看见。 王颖提议说:“最好能有奖状。”韩桐举双手赞成,因为从小到大,他得到的奖状用一只手就能数完。 韩桐说:“要让顾客有个亲切的就餐环境。”于是,服务员身上的T恤取代了点菜机,要点菜,只需要服务员转过身,亮出后背上的菜单。算账更是简单,每个服务员身上挂个腰包,按盘子、碗收费。 努力寻找不同,而不是相同。韩桐说,红色的奖状,这是特定的时代出现的事物,特定的年龄所固有的情结,我们不需要训练服务员烟灰缸怎么摆放,不需要服务员像五星级酒店那样蹲地点菜,而是能和顾客随意聊天,能记住回头客,顾客下回来吃了能够熟络地招呼,让顾客一进门就有归属感。这些,海底捞等大型连锁火锅店是无法和我们相比的。 韩桐和王颖的火锅店,承载了80后对成长过程的集体记忆,充当着他们特有情绪的宣泄口,因此,没花钱做过广告的8号苑火锅店,经过朋友的介绍,朋友的朋友的宣传,一直顾客盈门,以至于晚上、周末、节假日来此吃饭前要电话询问是否满座,所有火锅一起涮上令韩桐不得不一再改换电路、扩充电容以保证电力供应。而王颖、韩桐也被顾客亲切地称为“苑主”,希望8号苑能开得久一点。
好吃才是硬通货
光有创意不行,好吃才能留住客。重庆火锅闻名遐迩,韩桐在重庆逗留了很长时间,请回来一个重庆本地厨师。 请厨师不难,请到合适的难。王颖和韩桐首先遇到的是“橘生淮北”的问题。重庆火锅讲究“七分油三分水”,锅底厚厚的油,看不见水在哪,川外的顾客吃不惯。重庆火锅以辣为主,而北京天气干燥,吃辣不利于养生。同时,北方人爱以芝麻酱做调料,更要把“麻酱”考虑进去。 “我们的厨师做火锅十来年,经验非常老到,因为每个厨师的手法、火候都不一样,我们就把对火锅的要求告诉厨师,不断地调试。除了口味之外,也会跟随时令的变化调整用料,”韩桐说,“我和我太太都挺好吃的。”以前吃美食是享受,现在吃则是味蕾在辨别思考。舌尖上有细微的不妥,都会调整过来,争取让口味足够的好。一般火锅店菜品在一、二十种左右,王颖和韩桐硬是卯足了劲儿研究出70多种菜品。 8号苑火锅号称“秘制”,这个秘制包括锅底、调料、食材。为适应不同人的需求,韩桐王颖把辣分为三个级别,恋人辣、老婆辣、情人辣,并且有最传神的注释:第一级恋人辣——温柔缠绵;第二级老婆辣——够劲儿,第三极情人辣——要命。最辣的级别,重庆籍顾客有评价:“够辣!够正宗!好吃!”“锅底和小料真的是非常的棒。” “肉、排骨都是精心腌制,”顾客点评说,“口味独特。周一晚上去吃了火锅,喜欢她家的各类腌肉,很入味,也很好吃。”“牛肉和羊肉经过腌制后味道好且嫩滑!!!其他的菜也不错!!!”为了腌制出嫩滑的肉,王颖韩桐试吃了一个多月,试到看见肉就头痛。 而老板娘王颖独创的“灭火器”系列,“特别适合夏天”、“真的很解辣”,声名远扬,甚至上了北京电视台。为了让一道简单的“土豆色拉”更有营养,王颖一头扎进厚厚的中外食谱认真研究,添加上花生、无花果等七种辅料。 但是,当精心调制的串串香火锅遇到意外的食客,就让人哭笑不得了。8号苑刚开张时,进来的是周围退休的大爷大妈们,锅一端上来,大爷还好,大妈就开始对着串串儿嘀咕了:“啥玩意儿,怎么吃啊?”还有一进门就要求打包带走的爷爷奶奶们,可是在寒冷的冬天,因为锅底放了牛油的关系,串串们在室外5分钟就裹上一层油,不好吃了。韩桐王颖为此很头痛,只好一再地向大爷大妈们耐心解释:“这是辣的东西,您吃不了。”还好,经过朋友们的口碑宣传,年轻人一拨儿一拨儿地前来,恋人辣、老婆辣、情人辣、“灭火器”才遇上知音。 “客人少的时候,愁;客人多的时候,忙不过来,服务跟不上,也愁,哈哈。”韩桐说,“目前平均一个月的毛利有2万多,但是盈利不能说明我们就做好了,只不过压力要小一些,现在还是要致力于把火锅做好,在餐饮业,好吃才是硬通货。”
创业令长辈另眼相看
王颖和韩桐都是地道的北京人。2001年毕业后,营销专业的韩桐进了旅行社,学管理的王颖在一家外企做总经理助理。下班以后,他们就在家附近的西单逛街、吃饭、K歌,或者打游戏,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六七年,快到而立之年,开始想做点什么了,正巧有个朋友要出国,准备低价出租西单附近的两个院子。王颖想盘下这个院子做餐饮,就和韩桐拉着父亲去看房子。在工商局工作的父亲跟商户打了半辈子交道,一看院子就说不行,并列举了两条理由:一是不临街。开饭馆,越是扎堆的地方越能火起来,比如簋街。“这里就你们一家饭馆,还开在胡同里,有多少人来吃?想做活生意是不太可能的。”第二,串串香这种火锅形式不靠谱。房屋、水电、人工一个月下来要2万到3万的成本,5毛钱一串的串串,利润空间很小,假设毛利是2毛钱,卖多少串才能挣2万呢?为了说服王颖和韩桐,父亲甚至请工商局的同事来看地段,同事看后也赞成父亲的看法,同样认为成功希望不大。 王颖和韩桐郁闷了,还没做呢,怎么就不行呢?“不听这些了,越听越没信心,自己干吧!”两人憋着一股劲儿地努力,于是就出现了小有名气的8号苑。 但是,由于缺少经验,王颖和韩桐在厨房装修、供电等方面遇到了麻烦:水池不符合厨房规格标准,拆了重做;电不够使,跑供电局,请电工,重新铺线;烟囱位置不对,推倒了再造…… 王颖的父亲以前觉得自家的孩子总是长不大,现在女儿的变化令他惊叹:“我们家离她公司很近,骑车15分钟就到了。早上叫几遍都不起床,等终于起来了,洗头、化妆,时间都磨蹭得差不多了,最后只好我骑车带她去路边,然后再打出租车去公司。现在,眼看着他俩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还做的这么好,真让人对80后另眼相看了!” 同为大学生创业一族,他们俩与许多人不同的是,创业伊始便定位准确,有针对性,满足了目标客户的情感体验和消费需求,从开业第一个月起一直保持盈利,目前正处良性循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