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健康街61号,群兴百货有限公司的所在地,是一条被路边摊占据大半略显局促的街道。当车穿过狭小的街道开到门口时,董事长韩昆已经在6月的烈日下等候多时,若非介绍,很难看出眼前这位红光满面的山东汉子已年过六旬。没有过多的寒暄,他带着记者走进了由他一家6口白手打拼出来的百货公司一楼卖场。与大城市里百货公司的概念不同,这里更像是一个日用百货批发站,堆砌着满满货物的大厅内,没有留出多宽的顾客通道,在统一着装的售货员脸上看不见殷勤,有的只是忙碌与认真。
“让年轻人接班,事业才能长足发展”——父亲韩昆
韩昆是1964年从淄博下乡去郯城县的老知青,在生产队干了11年活后,被安排到郯城县印刷厂,一干又是11年。1986年回到淄博被安排在纸箱厂工作。下乡时一个人,返城时带回了一家6口——老父亲、媳妇和3个孩子。22年辛劳,举家返城时他身上只有2000元积蓄, 6口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一间土坯房,盖上油毛毡再用纸一糊就成了顶 “挺好,最起码能过冬。” 6张要吃饭的嘴,工资远远无法维持生计,万般无奈之下韩昆决定开个小卖部卖烟酒糖茶。韩昆把10平方米的土房扒掉了一半,又在外面接出将近20平米的面积用来卖货,用土坯垒起货架,小店名叫“群兴百货门市部”。在亲友的资助下他买了一辆人力三轮车,从此干起了个体户。 农村的生活经历培养了韩昆一家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因为没有能力雇佣员工,从开业之初便是老少6口齐上阵。里屋是仓库,中间的屋子开票,人行道上摆商品。“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当时就是铆着一股劲,要把损失了的22年补回来。”从烟酒糖茶小卖部到食品批发再到土特产杂货小店,什么都做,最终将方向确定在小百货批发上。 就这样全家辛勤经营8年,韩昆完成了原始积累。1994年“淄博群兴百货有限公司”成立,以小百货批发为主,是淄博首家百货批发私营企业。全区的小卖部包括各乡镇供销社都向“群兴”进货,家里人手忙不过来的时候,韩昆的几个孩子就用课余时间回家帮忙。 虽然那时候孩子们还小,最大的也不过上初中,但正是这几个年幼的孩子在父亲创业最艰辛的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午放学别人家的孩子回家先吃饭,我的仨孩子回家第一件事是包糖,散装的糖分包装好,一个装,一个过秤,一个用蜡烛把袋子烧化了封口,仨人配合得有条不紊,一中午能包200袋,干完了匆匆吃口饭,赶着去上学。我说自己是41岁开始转运,其实我能转运有孩子们很大功劳。在那个年代我们家一天就能有500元钱的收入,绝对是笔大数目。” 时至今日,韩昆仍感觉亏欠几个孩子很多,没让他们读更多的书就是其中最大的遗憾。大女儿初中毕业,主动要求回家帮忙。“她是孩子中的老大,懂事能干,我确实需要她。”小儿子也说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初中毕业就骑着三轮车帮家里拉货。“其实这孩子有他的聪明,不管学什么车不用别人教,捣鼓捣鼓就会了,如果有条件让他读书我觉得应该也差不了。”二女儿算是几个孩子中学习最努力的,韩昆让她读到高中毕业,但高考前夕老师把韩昆叫到学校,说二女儿考上好大学的希望不大。韩昆思前想后决定先让孩子回家帮忙,等经济状况好了,再送女儿去读书。女儿的不情愿韩昆心知肚明,但他没有别的办法。 “现在家里条件好了,我的承诺却实现不了了。现在想去读书钱已经不再是问题,但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了,老大今年37岁了,二女儿也35岁了,除了工作,生活上需要牵扯的精力也很多。作为一个父亲,我永远亏欠他们仨。” 韩昆时常说,如果说孩子们今天能沾上他这做父亲的光,也是因为孩子们曾跟他吃过苦。称3个孩子为“富二代”还不如说是“元老”更恰当。前些时候韩昆把二女婿叫回家里来帮忙,投入了50万资金,配备了3辆运输车,在淄川为女婿搞了个雕牌代理点。小儿子想去山东大学读MBA,韩昆全力支持。“小时候亏欠他们的,我现在尽量弥补。”韩昆心里明白,几个孩子都大了,最小的儿子如今已是总经理,公司运营的大权实则已经交到他们手里,但孩子们还是时时处处尊重父亲的意见。 “让年轻人接班,事业才能长足发展。现在公司从上至下除了我,都是年轻人,已经进入了社会化管理。不管今后公司发展到哪一步,我觉得把事业交给年轻人干的思路是正确的。现在通常只有遇到大的决策我才过问一下,交了就是交了,别不放心,年轻人交点学费也是正常的。”
“亲姊妹之间不存在争风吃醋的事”——大女儿韩磊
在长女韩磊眼中,父亲威望很高,角色多样,是父亲,是老师,是领导。能从一个摆地摊的个体户成长为鲁中地区百货批发流通行业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作为长女的韩磊一直将父亲当作做人做事的标杆。“他从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身体力行的教育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从父亲开始筹划交接班事宜之初,韩磊就和弟弟妹妹明确了态度。“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子女承担家庭责任责无旁贷,只不过我们的家庭有特殊性,既是家又是企业。”有人问韩磊,家族企业面临交接,会不会出现利益纷争,韩磊说她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兄妹之间的团结。“经营企业一定会有分歧,但矛盾都是对外的,确定谁当接班人,谁负责哪一块儿,这是群兴的一项大工程,父亲是最了解我们个性的,谁合适干什么他心中自有分寸,他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做。” 韩家3个孩子年纪各差两岁,韩磊每每提起都一脸笑容,“一个鼠、一个虎、一个龙,一个比一个厉害。”如今最小的弟弟担了最大的责任当了总经理,外界有人说老韩家“重男轻女”,但韩磊和妹妹觉得很正常。“作为韩家唯一的男孩子他应该担负多一些的责任,我们两个姐姐要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力量从旁辅助,亲姊妹之间不存在争风吃醋的事。”看见弟弟工作上有什么疏漏,性格直爽的韩磊一定是直言不讳,“不管他愿意听不愿意听我都要说。”大姐和搭档的双重身份,让韩磊有责任和义务为弟弟保驾护航。 2000年“群兴”成立了董事会,父亲韩昆持股40%,母亲持股20%,韩家三姊妹共同持股40%.“钉是钉,铆是铆”是韩家多年延续并习以为常的家庭关系。 在工作时,几个孩子称呼父亲为“董事长”,回家以后叫“老爸”,这种角色的转换一家人都很适应。现在韩磊主管销售,父亲韩昆不再参与实质性的工作,基本上全权交给三个孩子。“我们姊妹仨接父亲的班用了10年的时间,他也是在等待中培养我们逐步成熟。父亲中年创业历经艰辛,如今守业的任务就落在了我们身上,民营企业的生存和长久发展问题是我们这一代更应考虑的。父亲一直教育我们,要把‘群兴’当作自己的命去看待,没有了‘群兴’就没有了一切,也就不可能有现在200多人的大家庭。”
“我们是和父辈一起苦出来的”——二女儿韩利
说起父亲,二女儿韩利首先提到的是感谢。与风风火火的大姐不同,温婉白净的韩利更多地遗传了父亲踏实温和的一面。“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生意”,韩利说这简单的道理让她受益终身。 小时候清苦的生活,在韩利眼中是人生难得的宝贵经历,韩利和姐姐韩磊差两岁,为了方便互相照顾在一个年级上学,每天放学后,别的孩子回家玩,她们就带上弟弟回家帮大人们干活。“按理说孩子都是玩起来没够,但我们几个是干起活来没够。”包糖、搬货、卖货,别看几个人年纪小,大人们倒是对他们很放心。为了不耽误白天卖货,上货常常安排在半夜,在黑黢黢的夜里三个弱小的身影帮着大人们搬货,大家比着干,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一早还要去上学。时至今日,公司有了专业的物流中心,配备了20多辆车,赶上到货集中人手不够,已经是经理的几个人卷起袖子就能干,搬得一点不比工人慢。 韩利目前主抓财务,对公司的运营了如指掌。“从2000元起家到2000年注册资金700万元,最多的时候公司员工有400多人,很难想象我们是从那么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干起来的。”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韩利并不赞同别人称他们为“富二代”。“我们不是坐在父辈的金山上长大的,我们是和父辈一起苦出来的,如果说我们比其他‘二代’有什么优势,就是那些略显艰苦的成长经历,知道创业的苦,守业的难,它让我们更懂得珍惜。”都说“富不过三代”,但这话在韩家三个孩子身上或许并不那么灵验。 “从小父亲就没有把我们当成单纯的孩子对待,小时候我们是父亲的帮手,现在是父亲的搭档,很多决策我们都会互相商量。我不排斥别人说我们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有它的优势。” 韩昆常对三个孩子说“要抱团”,单个人的力量注定没有拧成一股绳的力量大。韩利现在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家庭的凝聚力,“我的爱人原本有份不错的工作,父亲希望他来家里帮忙,他二话没说就辞了职,我们知道父亲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孩子,父女之间这种天然的信任是无条件的。”
“无论如何,我都要挑起这副担子”——小儿子韩晓峰
到现在,韩晓峰还是很“怵”父亲,这一点在前几年更明显。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哪怕最艰苦的日子里他也是全家的宝贝。年幼的他印象当中做得最多的,是把货架上的盐罐子一个个排整齐,把零散的东西归整到一起。苦活累活轮不到他,用韩晓峰自己的话说是“姐姐们从小就护着我”。 跟父亲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变化。小时候韩晓峰觉得父亲就是天,七八岁时骑着三轮车去进咸菜,父亲坐在后面,韩晓峰在前面拼命蹬,“风呼呼地从耳边刮过,我尽可能骑得快些,让父亲觉得我能干,一点不觉得累。”七八岁的孩子个头小手也小,两只手在装咸菜的大缸里搅来搅去地捞,韩晓峰只觉得很好玩。韩昆在讲述的过程中也曾提到过同样的场景,感慨溢于言表,可那些大人眼里的苦难在孩子眼里只不过是个游戏。 长大以后,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父亲对韩晓峰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父子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曾经一段时间韩晓峰觉得父亲简直成了一个纯粹的商人,父子间的交流少了,见面谈的话题也以工作居多。小儿子对父亲的依赖在繁杂的工作当中被简化成了上下级关系。 从几个孩子正式接管公司开始,韩昆和爱人就开始向他们灌输:工作上特别是财务上如果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谁。韩晓峰发现每每遇到与责任相关的问题,父亲就变得没什么人情味。“如果我只是一个小职员,下了班就能逃出他的管束,但对于我来说这种约束时刻存在,无法摆脱,这一度使我很难接受。”公司要求每天早上开会,曾经有两天韩晓峰连续迟到,韩昆知道后立刻跟儿子发火。那时的韩晓峰不能理解,堂堂总经理,迟到个一两次就被狠批,还不如当个售货员自由,他一度想撂挑子,很长时间都觉得自己在父亲的压力下喘不过气来。 姐姐们的行动给了弟弟无声的影响。“她们都已经嫁人了,就算是甩手不干了也足可以衣食无忧,但她们一刻没有停歇,像二姐还把姐夫也叫来帮忙,我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看看姐姐,和小时候一样。”韩昆常说,“群兴”不只是“老韩家”的,也是社会的、大家的,以前韩晓峰觉得父亲这是唱高调,但后来他明白了,“群兴”搞好了大家都有饭吃,搞不好大家的日子都难过。 “最近几年我越来越能理解父亲了,我知道他对‘群兴’、对我们的期望有多高,想培养一个接班人不容易,无论如何,我都要挑起这副担子。以前我老觉得自己是在为父亲干,现在我知道了自己对公司应负的责任在哪里。” 采访在群兴百货二楼一处通道的拐角进行,这里是公司“领导”主要的办公区域,没有单独的隔断,仅仅摆了2张桌子、1台电脑、2张长沙发。为了此次采访,韩昆提前几天通知了孩子们,但采访仍不时被打进的电话和来访的客户打断。除了父亲一直在座,几个忙碌的孩子只能“轮番上阵”,到采访结束时,又只剩下了父亲一人。临别时在楼梯拐角处看见二女儿正在和员工对着一张单子,她抬头礼貌地笑笑又低下了头,大姐远远地冲记者招招手,父亲依旧热情地将记者送到门口。在简朴的环境中各司其职,忙忙碌碌,这或许就是他们的日常状态。
读者评论:
时间:2009-11-25 9:00:06 内容:昨天去买瓶弹力素感觉和吃苍蝇似的,管理们是不是该给客户个说法啊。 (差评) 时间:2009-11-25 8:59:19 内容:文章没觉得啥,我就是觉得写着虚伪,群星的服务员个个都是大娘啊,卖店东西咱得求她啊。 (差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