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汇国际自成立以来,以专业服务为投保人创造价值,业务每年翻番,是发展速度最快、最市场化的保险经纪公司


风光在“险”峰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9年第5期  [字号:  ]  

作者:本刊记者 杨晶晶
  51岁开始创办自己的保险经纪公司,现在60出头的牟宝喜看起来更像40多岁,面色红润,年轻有活力。他说,“在中国,容易的事都不叫事,好事都有困难,”过去做局长,是原则上交待、原则上领导,“现在,具体事务都要做,说服客户接受我的服务,酸甜苦辣都尝过。”

局长下海做保险经纪

  2002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牟宝喜递交了提前退休申请,按照《公务员管理条例》,公务员工龄满30年,经过本人申请,领导批准,可办理提前退休。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领导也不同意,牟宝喜反反复复找领导商量,最终得到批准。有人觉得可惜,牟宝喜说:“聪明人迈不过去,傻子一步就迈过去了。人事上的事情,没想好不要开口,想好了就不要更改。”
  三十年按部就班的机关生活他已经不耐烦了。“我研究生念的专业是经济管理,早就想在经济大潮中闯荡一番。中国的经济有三次大好时机,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第二次是邓小平南巡,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第三次。”牟宝喜心明如镜,“加入WTO会使中国政治、经济各方面产生巨大变化,官本位会不断弱化,政府作用淡化。”
  牟宝喜第一次听说保险经纪是在下海之前,“当时上海有一家公司投资保险经纪公司,想找我帮忙,他们给了我保险经纪的相关资料,我初步了解保险经纪是怎么回事儿。”
  保险中介有三种,一是保险代理公司,它替保险公司拉业务,是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二是保险经纪公司,与投保人、被保险人站在一起,代表他们的利益;三是保险公估公司,对保险标的进行评估、理算。
  最终选择做保险经纪,牟宝喜有三个理由,“第一,保险业是朝阳产业,保险经纪是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中国才十年历史,容易做出成绩,潜力无穷;第二,这个行业出身好,因为它为客户服务,给客户带来利益,而且不向客户收费,这样,推介起来理直气壮,不像拉广告要看人脸色;第三,风险小,它是中介机构,一是不像保险公司那样要承担承保风险,不怕大灾大难,二是公司属于轻资产型企业,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你做就有收入,不做就没有,运营风险小。”
  先是给别人打工,到2005年,牟宝喜成立了自己的保险经纪公司,名字叫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三个月没有开张,接的第一个案子是天津的王朝集团,熟人推荐的。

专业服务投保人

  “有一家水电站,和保险公司签合同,保险公司说,建设期的保险我给你上,建成以后转入运营,运营期的保险我们也负责安排,但是二者之间的试测期,我们不负责上保险。”水电站从建立到运行,最大的风险期就是试测期,因为搞不好电机就烧坏了。无奈之下,客户找到中汇国际保险经纪,经过专家队伍的谈判,保险公司接下了试测期的保险。
  就像欧阳锋的蛤蟆功遇上一阳指,老虎遇上武松,“这是行家里手的作用。”
  保险市场上,卖方占主导地位,“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交易是不对等的,投保人是外行,短期内并不能搞明白保险条款,全国购买保险的法人、自然人,有74%以上事先并不清楚了解条文的含义;同时,保险条款解释权在保险公司,买保险是‘按方抓药,抓药收钱’,买就买,不买拉倒,完全是霸王款。”
  保险经纪的存在,就是站在投保人一边,以专业角度选择投保业务,出现问题与保险公司交涉。陕西汉中一飞机制造公司,原本投保的是企业财产险,由于企业财产险并不天然地含有保险地震条款,在四川地震发生后,考虑到汉中离四川近,该企业想增加地震条款。保险公司计算后说,可以加入地震条款,但要再增加80万保费。地震后半个月,中汇国际保险经纪的专家到汉中了解情况后,说:“我们争取加进地震条款,你们一分钱不用掏。”客户难以置信:“我们是他们的客户,业务往来多年了,对方说不行就不行,你们不一定做得到吧!”谈判结果下来,保险公司在把保险费率降低15%的前提下,免费增加了地震条款。
  成都有一家机车车辆厂,原来的保险条款里没有地震险,2007年,中汇国际成为他们的保险经纪人,派去的专家了解到四川是多发地震区,建议厂家加上地震险,整个保费交了30多万,2008年四川地震后,这个厂的房屋产生裂痕,获赔280多万。
  “保险经纪的作用就在这里。”牟宝喜说,保险经纪是专业的保险服务机构,其中的专家学者都是行家,了解保险业,也了解投保客户的行业特点和本身固有的风险。“能够钱花得最少,购买得最多;该买的保险就买,不该买的保险不买。”他比喻说,“这道理就像菜市场上买黄瓜,你说两元钱一斤便宜,我说市场上有卖一块五的,还有卖一块钱的,你哪里便宜了?这样价钱就下来了。还有规模采购的效应,某个企业和保险公司谈是一个价,我们去谈是另外一个价,因为我们手头上集合的单子多,价钱能谈得下来。”
  中汇国际保险经纪的市场定位是“两大两新”:大企业、大项目;新产品、新领域。牟宝喜自有其道理:“大企业保费规模大,做完以后,品牌效益、经济效益都很好。”
  自成立之后,牟宝喜公司的业务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快速发展;成立时的5个人,已经发展至2009年的一千多人。保监会领导说:“中汇国际是发展速度最快、最市场化的保险经纪公司。”
  “我们有不少首创的独家经验,”牟宝喜说,“一是驻厂服务。在鞍山国际集团,中汇国际派了四、五个专业技术人员驻厂服务,帮助企业管理风险,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第二是共同风险管理模式,就是和客户组建一个机构,一般是风险管理办公室,客户侧重内部协调,我们侧重专业服务;第三是统一筹划,分头操作,南方、北方的保险费率不同,我们的客户多是大型企业集团,业务和子公司遍及大江南北,我们就要分头操作;第四是个性化服务,比如存在地域性差异时,就需要量身定做的服务。不同的行业,风险各有不同。”


身份的尴尬与焦虑

  “有个企业给职工买普通医疗保险,抽调了工会、财务、党委、纪检、人事五个部门,先到市场上了解行情,又买专业书,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研究,随后跟保险公司谈判,双方达不成协议,后来听说有保险经纪公司,如获至宝,说原来还有这样的企业,早点儿找到你们,我们就省事省钱省心了!”
  然而,作为第三方的保险经纪公司,并不时时处处受欢迎。保险中介是一手托两家,一头是投保人,一头是保险公司,牟宝喜的感受是“一会儿在天上,一会儿在地下”。就客户一方来说,有的企业更愿意直接和保险公司接触,他们质疑说,“哪有这么好的事儿,不收钱,还替我们做事”;也有客户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有感情、利益上的联系。对于保险公司一方,突然多了个专业队伍与投保人站在一起参与谈判,并且还要给保险经纪公司佣金,更排斥保险经纪公司。
  第三方身份的难处就在这里。“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能自己做的事情不让别人做,以前有个专有词汇说中介,叫‘掮客’。”
  现在,牟宝喜的“掮客”身份渐渐淡化,这个“第三方”非常繁忙。“我每天接到的电话,最多的就是保险公司要求合作。”保险公司拿一个大客户,要请客、送礼,需要很多财力和时间,“他们后来发现,他们给保险经纪的佣金,要少于他们公关的花费。”
  就民营的身份而言,中汇国际现在面临的困难是垄断。“现在还有很多计划经济的色彩,有些行业自己投资成立保险经纪公司,如电力行业成立了好几家保险经纪,几十家电力企业就是股东,做自家股东的生意,吃自家饭,石油、教育行业都有这种情况。”
  还有兼业代理,是银行的垄断。“企业从银行贷款,保险业务就要由银行指定投保哪家保险公司,然后银行拿高额代理费,一般是30%到40%.兼业代理,对客户而言,没有得到专业服务,对保险公司而言,则加大了成本。”
  除了垄断之外,人才也是困难。“这是个新兴的行业,公司发展比较快,再加上客户大部分是国资委下面的企业,项目基本上是大项目,业务不简单,对人才要求很高,而保险经纪公司比保险公司更需要高层次人才。”


做强者不做生意人

  牟宝喜是示强不示弱的人,他说:“社会的定律是同情弱者,但是支持强者。”2004年、2005年,在创业路上屡遭蒙骗,他也曾经焦虑彷徨,但现在已经抛开不愉快,“我离开那个环境,按正确的思路和方式做事,不才有今天这个结果吗?”
  牟宝喜不愿别人叫他老板,“我们的员工家人来北京,牟总会请他们一起吃个饭,”中汇国际副总裁说,“优秀的员工一年内被牟总提升三次。”中汇国际的员工流动率很低,客户的脱落率是零,“这就是对他为人和管理方法的肯定。”
  金融危机对他而言是大好机会,因为国家拉动内需,把4万亿的大部分投向基础建设,各地配套的加一起共有20多万亿,“基础建设上的都是大项目,都需要做保险,百年危机,百年机遇啊!”
  中汇国际瞅准了眼下的一个好时机,2009年3月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颁布,中汇国际从成立之初就开始谋划上市,现在,这项工作该提上议事日程了。保险业内人士评价说,“实际上,中汇国际从硬件条件看已经基本符合创业板上市的条件,从行业地位和经营特点看,很有‘舍我其谁’的架势。”牟宝喜“野心”很大,现在已经由中汇国际全资设立了北京正汇保险公估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配套服务,“将来,围绕保险经纪这一主营业务,我们还要成立一系列配套的服务机构,把中汇国际打造成为一家金融服务集团,我们要向世人证明:民营的保险经纪公司也可以做大做强,做得更好。”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