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
吴晓波 著
中信出版社 09年1月
追寻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
吴晓波在众多商业史料及企业家成败案例的调研与梳理中,我一次次地被此类问题所困扰——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产物,还是应该放在一个更为悠长的历史宽度中进行审视?他们那种特别的焦虑、强烈的家国情结、对超速成长的渴求,以及对狼文化的痴迷,是一代人特有的气质,还是有着更为深刻的人文原因?
另外一个更具穿透力的问题是,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正是为了解答上述的这些问题,让我在完成了《激荡三十年》的写作后,鼓足勇气,溯源再上,开始重新梳理1870到1970年代的中国百年企业史。
中国工商文明的重建,是一个百年命题。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战败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对日抗战,从新中国的创建到最近一次的改革开放,几乎在每一个重大的国运转折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企业家们活跃的身影,而这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是被忽略的,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无意的忽略,还是有意的遗忘。
在百年的中国变革史上,企业家阶层曾经最早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现代化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今中国所出现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浪潮,恰恰来源于中国企业家阶层以往获得并留存至今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使得企业家阶层得以幸存。
让人高兴的是,在刚刚过去的三十年里,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国家经济腾飞完全可以不经由社会和政治革命的途径来完成,在三十年的和平崛起中,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国家分裂和民族对立,绝大多数的民众是这场改革的获益者,渐进式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共识,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未来三十年,我们需要证明的是,这种渐进式的变革路径和模式有可能给更大范围的、更为纵深的中国社会变革带来新的可能性。
这是本书企图达成的一个目的:通过对企业家阶层的历史作用的还原、分析与辩驳,重新定义中国社会进步的某些逻辑。
在写作《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我已经注意到,中国企业的成长实际上是社会转型的一个伴生现象,或者说,它受到了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这一特征在本书中将呈现得更加清晰。在中国经营企业,如果对这个国家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沿革一无所知,那么,获得持续性成功的概率就非常之低下。我们在观察所有成功者的时候,都必须思考政治环境和制度设计的影响。这样的观察不得不让我们对企业家阶层特别是基础于民间自由资本力量的财富阶层在中国进步中的角色进行新的审视。
从本质上来讲,这场已经耗费了我五年生命的、漫长的写作计划,只是为了和遗忘对抗。
《中国模式》
郭凡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09年1月
本书着力阐述了家族企业的激励制度与管理制度:创业靠老板英明,成长因制度伟大;激励制度增加好人,管理制度减少坏人;自己管理自己是最有效的管理,没有管理的管理是最伟大的管理;亲情是文化的内核,文化是亲情的标尺;小企业管好用利益,大企业掌控靠文化;没有亲情有规有矩是企业家的能力;只有老板优秀,员工才能卓越;只有蠢笨的老板,没有无能的员工。
《企业过冬》
石章强 著
华文出版社 09年1月
作者剖析了企业过冬的本质就是企业能够和与之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持趋同甚至趋前,他用仿生学的特别视角,生动准确地分析了16种长寿动物的过冬本领及对应的16种企业的过冬哲学及方法。
《砍掉成本》
李践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09年1月
在“开源”的大环境遭受重创之时,“节流”是降低风险,甚至存活下去的不二法门!《砍掉成本》的升级版,增加了许多新的案例,并从应对当前形势的角度着手,提供了更多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