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暑热未退,中国企业界却已是一片过冬之声。 中国经济正遭遇最寒冷的冬天,这样的判断早已不是危言耸听。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消息在不断传来:广东80%的玩具出口企业出局;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如果这只是一组抽象的数据,那么接下来的事实会让你对企业的处境有更具象的了解:浙江东洲集团董事长何炜东、义乌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突然失踪;温州一家泵阀企业老板朱吉光因不堪承受“非法担保”带来的还款压力自杀;浙江一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亚津因过度扩张导致企业生存困难在办公室自缢身亡…… 冬天真的到了。 也有声音说,现在只是秋天,更寒冷的冬天还在后面。 无论是冬天还是秋天,对企业来说眼前最重要的就是:备足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更何况是在这样的三九天。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日前,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调增了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中小企业的融资主力——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财政部发出通知,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又联合发出通知,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将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上限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此外允许贷款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 一些新的尝试也在进行中。浙江省批准成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公司,出台了《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正式承认了民间贷款机构的合法地位,坐拥数千亿民间资本的民间借贷机构将由此上岸,给中小企业推开了一扇希望之窗;作为建立长效机制目标之一,国家发改委等正研究建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 金融政策利好频现,给大批因资金链紧绷处于破产中的企业带来一线曙光。 然而,政策的阳光不可能普照到每一个角落,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度过漫漫严冬。专家们告诫企业家: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不要轻易扩大规模,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累现金,准备过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