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杂志中有3篇文章涉及3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企业,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都是:资金链断裂。 偏于西南一隅的餐饮企业张家琴源,大幅举债起高楼、开分店,结果“任凭生意怎样红火,所赚的钱都仅够还每月上百万的利息”;武汉的李大文,试图以不过百余万的个人资本,撬动投资额达3亿元的所谓华中最大养老基地项目,终致身陷囹圄;最令人感慨的是位于东南沿海的台州飞跃集团,这家曾经光环笼罩的中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企业,因各方逼债濒临破产绝境。 造成这3家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根本原因或者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扩张:扩张过快导致管理跟不上。不管是张家琴源还是曾经被视为私企标本的飞跃集团,都存在家族管理、内控不严的现象;扩张过快导致现金流跟不上。在银根紧缩的背景下,这些企业最后无一例外地求助于民间高利贷,饮鸩止渴。其结果是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企业就不堪一击。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经营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创业初期,我们强调“有所为”。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经营方式可以多方尝试,市场机会尽量不要错过,因为经验和教训都是财富,这时候即使失败了,也输得起。 当企业有了一定规模,政府大力支持,银行锦上添花,媒体推波助澜,看起来内和外顺之时,决策者就该更多地思考“有所不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此时“不为”比“为”要难得多。因为积极进取、做大做强不仅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人性使然。“有所不为”需要放弃现实利益,需要克制内心欲望。在各种诱惑面前要像坚守信仰一样坚持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合理性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得到证明。 因此,把握好“为”与“不为”间的分寸,需要大视野、大胸襟、大智慧。 任正非将“有所不为”写进《华为基本法》第一条: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王石一路走来,卖掉了万科的蒸馏水公司、零售公司、电影制作公司、广告公司……万科最终成为国内房地产业的龙头;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深入观察了托普、顺驰的败局后,得出结论:商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任何超出能力极限的欲望,都将引发可怕的后果。 “有所不为”不是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保守倒退。 “有所不为”是对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是企业梦想与风险控制的巧妙平衡:“有所不为”是不急躁,不盲从,不狂妄:“有所不为”是对商业规则的尊重,是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2008年,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生死考验。在一片喧嚣中,我们有必要冷静分析,有多少企业像飞跃一样,危机早在极盛时期就已埋下;有多少结局在开始时本可以避免。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中国私营企业身上“创业—扩张—资金链断裂”的宿命。
编辑 高静(hej@gcma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