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的“高丽王朝”牛排火锅火遍了长春、东北,甚至还在向全国蔓延。一夜春风,鲜花着锦,我又成了人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只是每天晚上,当我最后一个走出公司大门,看街边灯光次第熄灭时,5年前的一幕幕总会浮上心头——那一年,我经历了人生中最惨痛的失败,经营的所有行业全线下滑,不得不将公司变卖以偿还债务,唯一剩下的,是一台原来供员工使用的捷达车。 而我自己,躲在租来的房间里,每天靠两瓶啤酒一包方便面度日。东北人好面子,我不好意思出门,不想让以前一起做生意的朋友看到自己潦倒的样子;而且出去要花钱,我连给捷达车加油的钱都没有…… 不堪回首啊,以往那些指点江山、激情澎湃的日子,怎么就一步步过到了头呢? 了不得的自我膨胀 没站起来过,就不知道摔下去有多疼。我当年是靠销售医药保健品发家的。大学毕业那会儿,我同学的父亲研制出了一款治疗中风偏瘫的保健产品,正在申请专利。而早先,在我的家乡延边,这种产品已经小有名气了,效果还不错,但这位伯父从没想过把它推广到市场上去。机会!我决意做这个产品的代理,于是,便和同学一起向他父亲赊了几箱产品,拿着3万块钱直奔省会长春而去。 初到长春,四顾无亲,我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宣传!卖菜也要吆喝,不宣传谁知道你呢?初出茅庐的我仗着胆大,慕名去拜访了一位省级名人。他的评书在吉林无人不知,而且以前他也经常代言一些中老年保健品。所幸,他没有将我拒之门外,而是和我们一起去找患者。患者免费试用后反应不错,他这才同意合作。我们凭借他的知名度通过电台推出产品,而我自己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去跑市场。 转眼2个月过去了,新春将至,3万块钱所剩无几,生意却被数九寒天冻住了似的——一单没有。 灰头土脸地回到延边,我心想:再也不去长春了,不做生意了,没钱、也没面子。谁知就在正月初七那天,传呼机响了,一家药店说要这个产品!我立马飞奔到长春,签下了第一笔生意。随后,也许前2个月的广告有了回馈,也许运气来了,要产品的商家越来越多,资金回笼,广告铺开,电视、广播、报纸……产品在长春一炮打响。1996年1年时间,我们的营业额就超过了1000万! 钱太好赚了,就像流水一样容易。短短1年时间,青年才俊、千万富翁、衣锦还乡、众星捧月、头顶光环,我自己都佩服自己。我自此以为:市场就是我的,只要有我,就没有做不起来的市场!进军,向赚钱的地盘进军;赚钱,赚更多的钱! 孰料,年少轻狂给未来埋下了祸根——已经飘飘然的我哪里会想到,5年之后,我就将为自己的过度膨胀买单。 转不动的康复中心 1998年,为了促进中风偏瘫产品的销售,我在长春开了一家面向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中心。因为中风偏瘫不但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一些检测设备和一些功能性训练。我想得很好:开康复中心一方面可以为我们的保健品做售后服务,一方面还能促进产品销售。为此我下本不小,除了CT机、X光机,一般医院有的设备我们都有,甚至还花30多万元引进了一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血栓分析仪。算下来,连场馆、装修、设备带招聘人员,我总共投进去160多万。 可运作起来就满不是那么回事了,中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病人。因为许多中风的老人,在经济上不能自主,主要靠儿女;特别是一些患病比较久的老人,已经试过了不少疗法,花了很多钱。而康复中心的仪器治疗一时半会看不出效果,需要长期坚持使用,所以大部分患者家属觉得花这个钱不值得。另外,患者做康复治疗必须每天到中心来,而他们本身行走不便,甚至有些人从中风偏瘫后就没有下过楼,即便想来,但碍于实际情况,儿女忙、没有专门的陪护人员,也根本来不了。如此种种,我之前都没有想到。以至于后来,我们不得不把做康复训练的费用降到最低,护士陪护一天才收10块钱,可没有用,患者仍然少得可怜。 另一方面,中心的经营管理也逐渐陷入困境。尽管那时国家刚刚出台了关于康复技师的职业认证标准,可我不是学医出身,对招聘来的人员素质很难作评判,这就导致人员良莠不齐,有些素质没达到技师标准的人也混了进来。还有些医生,并没有站在中心的角度,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例如,有个医生以前一直搞偏瘫方面的学术研究,是康复中心的主要技术力量。但是他并不按我们的要求使用我们的主打产品和血栓分析仪,而是告诉患者去买一些中心买不到的药。 长此以往,患者用不到药,意见很大,我们一心想推广的产品也卖不出去。我不懂医,也说服不了他,只好听之任之。此外,我们聘用的一些医生,习惯了国营医院的模式,给患者拼命开药,服务态度又差……这一切,使得康复中心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现在想来,医院的整个流程看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药品的进货渠道、和卫生部门的关系等等,这些自己都没有考虑周全。康复中心是主观臆断的产物,所以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止不住的全线溃败 同一时期,用销售保健品赚来的钱,我不但开了康复中心,还涉足到服装销售、外语学校、广告等截然不同的多个行业。一个拳头,用力伸开五指,我要抓住面前的每一个赚钱机会。 1999年,长春卓展购物中心开业,带动了高档服装销售的热潮。我有个朋友在购物中心当经理,老说那儿的营业额今天达到了几千万,明天又达到了几千万,听得我心潮澎湃,二话不说投身其中,选择代理了一个我自己非常喜欢的日本男装品牌。这个品牌的衣服比较另类,且价格不菲,每件都在一两千元之间。刚开始,因为熟人捧场,衣服卖得貌似不错。可2个月以后,就基本卖不动了。我那个经理朋友说,你怎么选货的?把选货图册给我看看。他偏偏就在一片另类中选了一款看起来最土的夹克。我想:这能卖出去吗?没想到,最土的却卖得最好。这时我才意识到,喜欢另类服装的大多是学生等新新人类,可他们的消费能力远没有达到这个层次;而有消费能力的人喜欢稳重大方的款式,比如圣罗兰、宝姿等品牌,对新潮另类不感冒。我以为我喜欢的就是市场喜欢的,看来我又错了。想改变,但这个品牌限制我的转型发展,没有更多“土”的款式供我选择,最后只得关门歇业。 外语学校也在开了一段时间后不了了之。当时我把教育这件事纯粹以商业化来运作,只注重怎么尽快收回投资,忽略了管理、教学质量、前景发展以及对孩子的负责任程度。学生招来了,学费收下了,但没有什么教学成果,中途就有不少学生选择了退学。于是社会上谣言四起,还引来了教委的检查。尽管后来查实我并没有违法违规行为,但我觉得无颜面对家长和孩子,内心愧疚,将学校停办了。 就在辗转腾挪四面出击之时,我的立身之本——那款中风偏瘫保健品的销售又站到了悬崖边缘。事起1998年夏天,当时我们的产品在北方发展得还可以,想向南方拓展,于是花大价钱在央视投放广告准备招商。不巧偏赶上南方几省发大水,电视上天天播洪水的事,大家的关注点都在洪水上,谁有心情做生意呢?我们连篇累牍的广告基本没人注意到。而我们又没有及时调整广告计划,所以当年损失特别大,影响了底气,甚至以后几年也一直无法恢复最初发展时的元气。 就是这样,频频出手、频频失手,我终于将自己逼入了绝境,体会到了商海沉浮带来的切肤之痛。那离群索居的半年,痛苦像虫子一样时时啃噬着我的心——少年得志,何以至此?繁华一梦,就此破碎?我不甘心。熬人的自省,让我看清了自己,明白了“生意”二字的真正含义。最终我重整旗鼓,渐渐走出了低迷的人生“熊市”,开拓出了“高丽王朝”这片新领地。所以,我要感谢,感谢那一次铭心刻骨的“多元之殇”。 今天,作为一个刚刚打过翻身仗的经营者,我由衷奉劝和我一样在商海中打拼的朋友,做人切不可狂妄,不能为了赚钱而赚钱,不能一切从自己的想法出发,而是应站在市场和顾客的角度去想问题;在经营上,其实没有行业是不赚钱的,摊子铺得太大不如把一门做熟做精。比如我现在,就在努力把“高丽王朝”做成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深型化企业,这是从以前的多元化败局中吸取的血的教训。 (感谢cctv7《致富经》栏目对本文采访的支持)
编辑 张琳(hej@gcma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