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的一天,一个电话打到了编辑部,湖南湘潭市雨湖区个私协会陈秘书长告诉我们,该协会会员王少华在当地影响很大,被誉为“活雷锋”,希望我们给予宣传报道。第二天我们的记者就奔赴湘潭采访,于是就有了下面这篇感人的文字。
  在此感谢湘潭市雨湖区个私协会,也恳切希望全国各地的个私协会积极给我们提供采访线索和素材,和我们一起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慈善叫化子”王少华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7年第4期  [字号:  ]  

作者:■文并图/本刊记者 李海侠 ■陈太炳
  

  王少华帮姜巍的妈妈在湘潭布市讨钱

    
  在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金都市场内,有一家名叫“勇为”的日杂商店经常是铁将军把门,不少来市场采购的人纳闷:店主到底上哪儿去了?他还做不做生意呢?但认识店主王少华的人都知道,他肯定又是“讨钱”去了。
  

“慈善叫化子”的一天

  1月14日那天,寒风刺骨,56岁的王少华背着一个足有10斤重的黑色背包,来到了位于湘潭市建设北路和广云路连接处的中南地区最大的布匹市场——湘潭布市,跟在他身边的还有一个捧着募捐箱的40多岁的中年妇女。
  市场里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老王,又来帮哪个讨钱?”
  这次王少华要帮的是一位身患尿毒症的大学生姜巍。姜妈妈在去年夏天给《湘潭晚报》写了一封求助信,当时他们一家为了儿子姜巍的病,已经把东借西凑来的10多万元花光了,而当姜妈妈放下脸面走上街头去为儿子乞讨救命钱时,却没有人相信她。整整一天她只讨到了几角钱。
  王少华是看到姜妈妈的这封求助信赶来的。老王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儿子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来帮你讨钱,帮你儿子渡过这个难关!”
  随即,王少华就帮姜妈妈讨来了第一笔钱,如今这笔钱花完了,所以老王又第二次为姜巍“讨钱”。
  老王之所以选择湘潭布市,一是因为该布市经营面积近2万平方米,有上千户经营户;再则老王家就住在这布市旁边,跟市场里许多小老板熟,人家也对他知根知底。
  只见王少华从他那个黑背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塑料文件夹——里面全是他曾经帮助过的和等待帮助的一些人的照片和新闻报道资料。翻到其中夹有姜巍照片的一页,他开始挨着摊位去讨钱。
  有捐10元的,有捐100元的,不论多少,老王都恭恭敬敬地向对方道谢,并顺带说些好人好报、祝生意兴隆之类的吉祥话。但也有些人对老王的恳请置若罔闻,老王就耐心地劝捐,见对方仍无动于衷,他只得作罢。当有人以耽误做生意为由赶他走时,老王不卑不亢地回答说:“我不会耽误你做生意,我可以等你。”
  就这样,老王拖着蹒跚的步伐在湘潭布市里穿梭了一整天,费尽口舌,终于为姜巍募捐到了3000多元。
  当暮色降临,他总算可以坐下来歇歇、喝口水时,还不忘安慰姜妈妈:“这些钱够做6次透析吧,别着急,天下还是好心人多,你儿子会有救的,明天我要去湘乡办点事,后天我们再去建材市场,那里的老板有钱些……”
  这就是记者第一次见到王少华时的情景,除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坐了一下喝了点水,这一整天的时间里,老王一直捧着那本厚厚的文件夹在布市里穿梭,并不断地向人游说。记者跟随老王一天下来,早就腰酸腿疼,口干舌燥,可老王却兴致勃勃,没有一点疲倦的样子。其实,年过半百的他身患心脏病、高血压、颈椎炎等多种疾病,怀里还揣着一本残疾证。
  这也是王少华典型的一个“工作日”。他的作息时间多半是这样的:每天早上8点出发,中午吃点自己带的干粮,晚上8点左右回到家,常常是坐在沙发上就睡着了。在这样的早出晚归中,他不断地走访贫困乡镇,收集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和学生的资料,再拿着这些资料去联系资助人,筹到款物后送到受助人的手里。
  对于一位年过半百又身有残疾的老人来说,每天如此的奔波劳碌,不可谓不辛苦!
  

“我找到了新的帮人方式——讨钱!”

  但在2002年之前,王少华的生活并不是这样的。他曾经是湘潭电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平日里“爱管闲事”,看见扒手就抓,看见别人打架就去劝阻,甚至敢上去抢刀子。妻子要他注意安全,可他只当是耳边风。1994年一次抓小偷的过程中,他被刺中左胸,落下二级伤残。
  因为管这些个“闲事”,王少华获得了“见义勇为”的荣誉称号,被当地人称为“活雷锋”。
  但随着年岁的增长,王少华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体力已大不如从前,再要去抓小偷什么的已经力不从心了,可热心肠的老王闲不下来,他总想做点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这条道。
  那是2002年9月份的一天,在湘潭汽车西站叫卖面包的王少华的妻子刘静稀无意中与一位中年男子攀谈起来,这位男子向她诉说了心中的苦闷:女儿考上了大学,需要数千元学杂费,家里十分穷困,只好去江西的一位亲戚家借钱,可花了几十元的车费到江西却没借到钱,他担心回家后女儿想不开会出事。刘静稀当即把身上仅有的200元钱全都给了那位男子。
  回家后刘静稀把此事告诉了王少华。为了证实事情的真假,他专程去了一趟那人的家,看到他们全家的窘困情况后,他又给了这家300元钱。
  但仅靠一个人的能力是解决不了这位女生读大学的所有费用的,王少华第一次产生了为学生讨学费的想法。只有几天就开学报到了,如何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为这位女孩讨到数千元的学费、圆她的大学梦呢?
  王少华豁出去了,他来到市政府找到谭山平副市长,向他反映了这一情况。同时,他还联系了当地的新闻媒体,把女孩求助的消息发布出去。经过市长的多方联系和新闻媒体的宣传,第二天,王少华就带着女孩上政府的各个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讨钱”去了。
  王少华成功了,女孩顺利入学就读。王少华自己也从此踏上了讨钱路。
  之后,他又陆续为湘乡梅桥镇、白田镇和湘潭市双马镇的数位学子募得学费。
  去年2月,湘潭市一中校长郭务强专门打电话给王少华,目的只有一个,请他帮一中的3个贫困学生募捐学费。王少华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
  王少华先去找了市武警消防队。他和消防队政委刘野驰算是熟人。2003年6月,王少华偶然发现自家旁边的布匹批发市场内一处电器短路起火,他报火警并参与灭火,因此认识了刘野驰。
  可对于给3个学生捐款的事,刘野驰没有立即表态,他向王少华表示,队里的战士都是农村来的,大多数家庭困难,捐款难度挺大。
  但王少华不气馁,隔几天他就会往消防队跑一趟,语气中带着笑意:“军民鱼水情嘛,还是请你们帮个忙。”
  与此同时,王少华还在对另一个“重点对象”进行攻关。他选中了湘潭一家房产公司。第一天早上7点,他就去公司总经理的办公室门口等着,总经理知道王少华的大名,没有立即拒绝,表示要办公室先研究一下。于是王少华的“经常性拜访点”又多了一个,“隔天去一趟,不发火就说,发火了就走,过两天再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10月份,政委刘野驰在王少华又一次“汇报情况”之后,很是感慨,“他是叫化子做慈善啊,值得钦佩。一个单位克服困难,总比个人克服困难容易些。”王少华赶紧回应说,“政委这个话有水平。单位是有困难,但是总比个人强。要是有单位主动搞慈善,也用不着我叫化子出面了。”
  在消防队捐款之后,3个学生的事情也开始顺利起来。房产公司很快也捐助了1300块钱。此外,王少华9个月的奔走,还让湘潭10多家单位企业的25名个人总共捐助了2860元。
  

“不管别人说我什么,只要能帮人讨到钱,我就很开心!”

  王少华说他之所以能讨来钱,与他10多年前见义勇为挨过一刀有很大的关系。他在讨钱的过程中总会把他那本残疾人证拿出来给人看,向人证明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证明他是真心帮助人的。同时他还会把精心收藏的刊登他见义勇为事迹的报纸拿出来佐证:“我是见义勇为的王少华,我不会骗人!”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买他的账。
  王少华曾到湘潭市一个工厂募捐。8楼墙上贴满学习“三个代表”的心得体会文章。王少华找到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请求捐助。对方却一口回绝,“我不知道什么见义勇为,我只晓得钱进了自家口袋就不要掏给别人。”
  王少华说:“我看你三个代表学习心得写得真好,能不能联系实际做点事情?”对方却勃然大怒:“谁叫你上来的?滚!”王少华也生气了:“你这个态度,还谈什么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保安随即被招来,王少华几乎是被扔出工厂大门。背后还有骂声不止:“你就是个骗子,无赖!”
  王少华不做争辩,从门口看热闹的人群中挤了出去。一辆出租车跟在了王少华背后,司机不停地摁响喇叭。王少华回头说:“我不打车,你找别人吧。”
  司机却对他喊,“我认得你,你是帮人讨钱的,你是好人!”
  王少华立即转身,却一瞬间哭得无法自持。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受得了委屈。有一次,一个热心人和他一起去募捐,结果他们被指责为扰乱会场秩序,给轰了出来。
  “太丢丑了,我真的没有你那个毅力。”会场外,那位热心人对王少华说。最终他没有继续坚持和王少华一起募捐。
  老王是个性情中人,尽管有时候会生气难受,但一旦募捐的事情有些进展,他就会喜笑颜开地在家里说个不停,全然不管妻子和女儿是否感兴趣。客厅桌子上摆着王少华收集的各种资料、证明和报道,他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对这些或新或旧的纸张进行整理。
  妻子刘静稀对王少华的评价是:“他是个好人,他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帮助别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告诉记者,王少华一共义务抓了30多个扒手,救了5次火,还通过劝捐的方式,用募捐来的钱资助孤寡老人、贫病家庭和将近40名失学学生。可是这些年来,却少有几个受助人在事后还跟他联系,并表示感谢的。虽然许多人说他这样挺傻的,王少华却一点也没泄劲,照样每天跑上跑下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讨钱。
  去年4月,一位在湘潭打工的女孩从10多米高的引桥上摔下来后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肺部严重挫裂伤,生命垂危。她家境贫寒,治好她的伤至少需要5万元钱。王少华从《湘潭晚报》上看到报道后,立即给他的另外两位“雷锋”朋友——长沙的常振伟和益阳的陈泽春打电话,请他们一起在其他两地发动募捐。那一段时间王少华起早贪黑,四处奔走,有好几次都差点中风住院。后来那位受助者出院了,当时对老王千恩万谢,可之后却杳无音信,再没给老王打过一个电话。
  “我能帮助别人我觉得很开心,她知不知恩,那是她的事,我无所谓。”王少华淡淡地说。
  这个只做点小生意糊口的个体工商户并不太在意别人的怀疑和嘲弄,更不在意做善事有没有回报。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自己是在积德行善,只要对帮助人有益,不管别人说多难听的话,都不拿它当回事,因为自己问心无愧。
  不过对于偶尔有说他借募捐挣了钱的传言,王少华很是在意。为此,他专门建立了一本募捐档案,近两年每次募捐的每一笔款项他都会一一写明,并请捐款人签名确认。对于质疑声,他回应:“随时可以来查账,可以找捐款人和受资助人调查。”
  

“真希望多一些人来帮我,这样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老王是个有心人。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也为了能把更多的人拉入到做善事的队伍中来,这几年,他把《湘潭黄页》都翻烂了,那里面记录的很多领导或老板,都成了他的“熟人”。黄页里一些机关、企业和人名的旁边密密麻麻地被他标上了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辨认的注释。
  王少华还无师自通地总结了一整套“扩大影响”的办法。“困难户太多,一开始报纸也不会感兴趣,但是有了捐款,再有单位领导出面,记者一般会报道。”
  拿着报纸的报道再去讨钱,往往事半功倍。2003年王少华为湘潭县茱配村一个贫病家庭募捐,一位局长看了报纸对另一个单位捐款的报道,立即慷慨解囊,说:“我们局不比别的单位落后!”
  因此,王少华非常乐于和媒体联系,并勤于收集每一篇相关的报道。
  在这几年的“讨钱”过程中,王少华虽然遭了不少白眼甚至是辱骂,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又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
  王少华记得他第一次到某税务局去“讨钱”时,接待他的一位副局长对他将信将疑,并没有给他钱。但当他第二次来到这位副局长的办公室时,却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对方不仅捐了钱,还跟老王约法三章:帮助别人讨钱时一定要来找他,搞活动需要用车可以找他,不准向别人透露他的姓名。
  后来,王少华5次搞活动都找了这位副局长,每次他都捐500元,还派车给王少华用。王少华听开车的司机说,每次派车这位副局长都是先交钱后用车,按私人用车来处理。
  老王是个私协会的会员,有一次他讨钱讨到了“娘家”,湘潭市雨湖区个私协会的干部们很爽快地凑了400块钱,没让老王费半点口舌。
  前不久,一家大报的记者采访他后,短短的一个星期里,王少华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个电话,许多人纷纷表示要捐款给他,老王却婉言拒绝了,他说希望他们可以和当地的民政部门联系,把钱捐给当地需要帮助的人。
  记者也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例。1月14日,老王在湘潭布市为姜巍募捐时,一位在湘潭工作的新疆籍女士闻讯专门赶来布市捐款,并表示愿意参加老王在《湘潭晚报》上发起的“接孤儿回家过年”的活动。还是这天,雨湖区个私协会的秘书长又慷慨解囊,第二天还专门开车送他去湘乡看望贫困家庭和联系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就在老王一行人准备离开湘乡时,一辆从湘潭市开来的小车也来到了这里,他们是看了老王救助该户人家的报道后也来尽点爱心的。
  王少华很开心有这么多的人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开始去帮助别人。不过,老王现在特别想有人来帮他。老王说现在社会上有困难的人还很多,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情况,他一个人跑上跑下,确实越来越累了。他在2005年就已经通过电视把自己想成立“湖南省义工联盟”的消息传了出去,但是在湘潭本地,1年半了,王少华依然是光杆司令。
  王少华的女儿在湘潭市一中当老师,虽然为父亲感到骄傲,却实行“非暴力不合作”政策。只要是募捐的事情,她都采取“反正不帮忙”的态度。“本来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一个人哪里做得过来?”
  他的妻子刘静稀则要求王少华“老老实实呆在家里休息”,“身体不行了,不要再出去跑了,不要把自己都搭进去。”刘静稀甚至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报道最好少做一点,“你们越报道,他越来劲。”
  不过,刘静稀心里还是挺赞成老伴做善事的,每天早上老王出去前,她都会把老王一天要吃的五六种药分瓶装好,每天晚上老王一回到家总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他是在做善事,我做不到像他那样,就做好他的后盾吧。”
                 

  记者手记:由于这几年“讨钱”的经历,王少华被当地的媒体称为“活雷锋”、“做慈善的叫化子”和“感动湘潭的人”,但王少华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崇高。他说小时候自己家里很穷,上小学连书包都没有。有一次学校号召大家学雷锋,有人把一个军用挎包悄悄放到了他的课桌里。那件事成了王少华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让他暗暗发誓,要像那个帮人不留名的同学一样去帮助别人。
  王少华每一次帮人讨钱,都会带头捐钱,虽然不多,但也是尽他所能。虽然王少华现在做的只是在受助人和助人者之间穿针引线的工作,但社会不乏困难者,也不乏愿意助人者,恰恰缺少搭起二者之间桥梁的人。因此,王少华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底层群众,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帮他,把需要帮助的人的信息和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把慈善事业做得更实际更有效一些。
  我们祝愿老王的“讨钱”之路越来越顺畅,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接过他手中的爱心棒!

编辑  高淑英(yangnq@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