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商不奸”,传统观念中的“商人”与“好人”似乎很难共存。可是在商人杨正权的信条里,诚实经商与诚信做人并不矛盾。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威海,杨正权的名字是商场上的金字招牌,更是家喻户晓的“好人”典范


商人楷模杨正权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7年第12期  [字号:  ]  

作者:■本刊记者 刘佳
  

自己讨来的债务

  杨正权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地区一个普通的农家。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将7个儿女抚养成人。耳濡目染于母亲的正直淳良,贫寒出身的杨正权自小就是副热心肠,家乡评选“学雷锋先进人物”,他总是榜上有名。
  1972年,杨正权参军来到山东省威海市,由于在部队里表现出色,4年后他被军地组织协商安排到威海市郊区的远遥村任党支部书记。而后,又到威海市环翠区一家社办企业任厂长。
  在此期间,一场意外灾害使社办企业亏损了9万多元,不大的厂子濒临倒闭,100多名职工生计堪忧。正在外地出差的杨正权闻讯,立刻赶回威海,主动承担起了这9万元债务。看似责无旁贷的举动,其实另有隐情。在出差之前,杨正权已经向镇政府提交了辞职报告并得到批准,此时若要放手不管完全合理。但他觉得这“合理”的事情不“合情”,他不能无视100多双无助的眼睛。很多人在知道了实情之后笑杨正权傻:别人甩都甩不掉的债务他还往身上揽。只有杨正权自己明白,这么做他心里才能安生。
  就这样,怀揣200元本钱,身背9万元债务的杨正权“下海”了,在当时的威海商业街上办起了“庆威水产购销部”。生意虽小,但杨正权始终遵循“诚信是为人之本、经商之道”的原则。20多年过去了,商业街上的店铺几易其主,杨正权的店面却稳稳当当,越办越火。
  

一个消失的账本 两袋过期的海米

  1998年秋天,突如其来的大火将供货商老丛的账本化为灰烬,其中包括不少杨正权欠下的货款单。老丛凭记忆整理出2万元的供货账目,心怀忐忑地拨通了杨正权的电话。杨正权告诉他:“你不用担心,我这里有存根,现在你这种情况急需用钱,我一定尽快付清,一分也不会少你的!” 几天后,老丛从杨正权手里拿到了3.8万元欠款,比他自己计算的款数多了将近1倍。生意场上只信白纸黑字的老丛,对杨正权的人品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逢人便说,“和老杨做生意,放心!”
  一年夏天,外出归来的杨正权发现店里准备退货的1箱过期海米少了两包,忙问售货员原委。原来,不知情的售货员把这两包海米卖给了准备坐长途汽车回济南的客人王先生。杨正权一听急了,拉上售货员,顺手抓起几袋高档海米,驾车就往汽车站赶。终于在王先生上车之前赶到了:换货、道歉,王先生深受感动。
  回到店里,售货员小声对杨正权说:“杨经理,你看别人故意掺杂使假都不脸红,咱又不是故意的,您用不着大惊小怪吧。再说,那客人是外地的,以后来不来咱们这儿还不一定呢,您何必这么认真?” 好脾气的杨正权一反常态地红了脸:“咱们不赚昧心钱,包装上写着杨正权的名字,这是咱们的招牌,不能坏了名声!”
  2006年年底,王先生从济南来到庆威水产购销部,找到杨正权说:“我专程到你的店里采购公司过节用的海产品,以后我们的货全从你们家拿。”
  20年来,像王先生一样在庆威水产购销部购买海产品,被杨正权的诚信感动而成为回头客的老主顾天南海北,不计其数。杨正权的为人也感染着店员,他怎么做,店员们就照着学。现在走进庆威海产品购销部,遇到不懂海鲜的顾客,售货员都会主动告之,哪包海参是外地产的,哪种价格更贵一些……


熬红双眼的春节 永不变质的诚信

  诚信为本,以德求财,杨正权的好名誉来自于无数件点点滴滴的小事。
  有一年腊月二十九,正是家家户户忙着过春节的日子,某涉外公司找到庆威水产品购销部,希望能在次日早上拿到90箱海产品,并且立刻空运至北京。在到“庆威”之前,他们已在好几家水产商店碰壁,别人均以过节忙、价格低为由拒绝了。当杨正权接到这单生意时,职工也已放假回家,只剩下自己、妻子和在家准备过年的儿子守店。看到客人要得急,杨正权咬牙接下了活。为赶交货时间,杨正权一家三口1天1夜没合眼,终于在次日早上将每箱8种货品、共90箱货打点完毕。
  当顾客看到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包装箱和眼睛熬得通红的一家三口时,执意要多付款以示感谢,却被杨正权和妻子婉拒了。那位顾客不知道,杨正权的妻子肩膀整整疼了一个春节,还因此落下了肩周炎的毛病。
  2007年4月的一天,石家庄的一位杜姓合作者以自己购买的鱿鱼丝没有过保质期就变质为由,要求杨正权退款。杨正权经过询问了解到,杜老板在经营海产品方面还是新手,8个月前购买的鱿鱼丝因为没有放在冷库冷藏,所以才变了质。本来,这样的情况并不属于杨正权的过错,他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可是他不仅给杜老板退了货,还告诉他贮存海产品的知识。事后杜老板说:“由于我保管不当,鱿鱼丝变了质,但我看出来了,和老杨做生意,诚信永远不变质。”
  

货主的冤家 同行的亲家

  在威海,提到和杨正权做生意,有人竖大拇指,也有人摇头。竖大拇指的是佩服杨正权的为人,和他做生意放一百个心,他的生意赚的是良心钱;摇头的是埋怨杨正权“太死性”,验起货来“六亲不认”,一点歪门邪道都搞不了。
  做过“海生意”的人都知道,经营干海产,赚的就是“水”钱。1斤优质海参经过水发能出七八斤,干湿度稍有差别,顾客根本感觉不到,可商家的账本“感觉”
  就大了。若是再掺点假,把优质和普通的混着卖,利润更是有得算。
  但是跟杨正权做生意的货主们可不敢这么干。杨正权进货,可是“非常6+1”,看、摸、嗅、掂、捏、抽样剖检不说,一旦发现掺假,即便已经进了货,也要悉数退回,没有商量的余地,老货主们都知道老杨的脾气。
  在海参收获的季节,为了保证质量,杨正权每天往返60多公里到采参现场,亲自盯验、严格把关,货品稍有瑕疵都会被拒之门外。
  都说同行是冤家。但在杨正权的眼中,同行是一家人。一年冬天,威海市场本地海参短缺,杨正权的冷库里正好贮藏着1批上等本地海参,此时抛向市场肯定大赚一笔。正在这时,几位经营海产品的经销商找上门来,说他们与供货单位的订单早已签好,由于没有足够的货源,要面临违约的处境。杨正权听后二话没说,以批发价把这批海参匀给了同行。他说,少赚一点儿不要紧,威海海鲜的信誉要保住。
  信誉是无声的招牌。杨正权的生意伙伴越来越多,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原来不足20平方米的水产小卖部,现在已发展为占地600多平方米,集海产品收购、加工、贮藏、销售于一体的杨正权实业有限公司。
  

病床上的“捐款专业户”

  日子过好了,杨正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经常捐款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因此得了个“捐款专业户”的美名。
  威海市环翠区泊于镇侯家中学的校园坐落在一个山丘上,师生们常年为饮水困难发愁。杨正权得知后,出资为学校打了一口机泵井。2001年教师节前,侯家中学的师生给杨正权发来了一纸大红喜报:“甘泉”终于流淌出甘甜的泉水了!邀请他去品一品“甘泉”水。“当时我掬了一捧,那水真甜!”他回忆说。
  威海市环翠区养老院也是杨正权常去的地方。每到过年过节,他总不忘去看看老人。他亲自买布料,请裁缝为老人们量体裁衣,养老院里的54位老人都穿过杨正权做的新衣服;他买来VCD和健身器,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自己的父母没能享上我的福,现在多孝敬孝敬这些老人,也圆了一个儿子的心愿。”
  除此以外,杨正权自1999年起,每年拿出5000元资助10名特困生;花3万多元购进10多台电脑赠送学校;为泊于镇的骨干教师设立奖金等,捐资助学,成了杨正权的习惯。
  捐80万元帮助农村修路、建桥;捐30万元资助老弱病残、社区建设、下岗职工再就业;捐出20万元用于支援灾区重建;捐出10万元给当地驻军购电视机、计算机、复印机……20年来,除了上缴各类税金400多万元外,杨正权先后捐出的公益善款总额已超过300万元。
  常年的劳累使杨正权落了一身的病。两次连接的手术,切除了他2/3的胃和1/2的肠。但即便如此,他还对帮扶活动念念不忘。
  2002年春节前夕,威海市“社会温暖工程捐款”活动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威海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会员去医院看望杨正权。大家了解杨正权的为人,凡是个私协会组织的活动,他都带头参加,这次他重病在身,所以就刻意隐瞒了活动的细节。可还没等大家说话,杨正权就用微弱的声音问:“捐款的事怎么样了?别忘了我,我得捐个一两万。”
  

商人 好人

  真诚的付出换来了回报。
  杨正权实业有限公司连续6年被评为省市“消费者满意单位”,连续5年受到国家工商总局和中国个协的表彰并被评为“全国光彩之星”,公司下辖的庆威水产购销部被国家工商总局和中国个协联合授予“全国优秀无假货示范店”。杨正权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唯一重点宣传的个人典型、2005年度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威海市十佳市民和十佳公益人物。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杨正权,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面对众多的荣誉,杨正权保持着难得的淡然,他说自己最看重的,其实是共产党员这一称号。
  一个党员富起来了,和一个普通的富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党员与普通人一样,有追求富裕的权利;党员与普通人又不一样,他富起来之后,还要肩负起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责任。杨正权的言行,正是这条道路的实践。“我没有什么好讲的,帮人做点儿事情,大家能说我是‘好人’,自己心里觉得很快活!”
  虽然杨正权资产不菲,行善无数,但与对待他人的慷慨相比,杨正权夫妇二人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他与妻子的衣着,看上去都是10年前的款式,脚上的皮鞋,前脸满是皱褶,鞋底都磨偏了。
  捐款时一掷千金毫不含糊的杨正权,在菜市场买菜还是会讨价还价,还是爱穿妻子织的旧毛衣,这个语速缓慢,语气绵软,混合着安徽与胶东口音的中年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眯眯地说:“这毛衣是我爱人织的,她以前是绣花工人,手艺好。”
  说到此处,这位身家千万的成功商人,一脸的幸福与满足。

编辑  高淑英(yangnq@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