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马世宇为“王”,实在有些牵强,他看不出丝毫王者的豪气与霸气。可就是这个外表儒雅的年经人,通过17年的刻苦钻研,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攻克44项食用菌技术难题,建立起一座占地120亩、年产值5400多万元,年培训农户300 0多人次,集科研、培训于一体的食用菌王国的负责人。 1988年3月的一天,马世宇到市场卖菜,看到市场上卖海产品的很多,却鲜有山珍品时,一个灵感闪了出来:如果自己生产蘑菇,不是既能丰富市场的菜样,又能开辟一条生财之道吗? 这个想法激起了马世宇的创业热情。买书籍、盖大棚,他开始了边学习边实践的创业之路。 炎炎夏日,马世宇不顾蚊虫的叮咬,躲在潮湿、闷热的大棚里观察记录食用菌生产的每一个细节。身上起满了湿疹,痒痛难忍,医生建议他换一换环境,他却无暇顾及。 忙活了大半年,却一朵蘑菇也没长出来。马世宇没有气馁,他顶着外界的压力,又借钱开始了新一轮的生产实战。功夫不负有心人,棚内一朵朵鲜蘑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马世宇也绽开了笑脸。夫妻俩当年便还清了债务,生产规模也一天天扩大起来。 马世宇培育的鲜蘑大量上市后,有不少人前来求教和学习,他们大多是贫困山区的农民和城里的下岗职工。马世宇下定决心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只要有人开口,他是有求必应。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他骑着自行车一家一户地去指导,帮助他们拌料栽培、出菇管理。有时候连自己家的食用菌生产都来不及管理。 一次,马世宇给兴城市闻家乡白庙子村指导食用菌技术,为躲两辆交错而行的汽车,他连人带车撞在了路边的牌子上,上牙磕碎了3颗。即便这样,他也没休息一天。 后来,马世宇定期借用办事处的夜校教室,免费对前来求教的群众进行集中的短期培训,发放自己编印的学习资料。1992年,马世宇创建了当时辽西地区唯一的食用菌繁育总站,开设了中国农函大食用菌培训基地,创立了农民食用菌专业技术研究会。 兴城市元台子乡聂岭村青年岳广来,家境十分困难,已到婚龄但找不到媳妇。19 93年他参加培训班,开始生产食用菌,以后逐年扩大规模,不但娶了媳妇,还翻盖了4间平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裕户。17年来,马世宇义务举办培训班394期,培训省内外学员1.26万人次(其中下岗职工3500人),共免收培训费用400多万元,使1万多户农户脱贫致富。 为广泛推广生产技术,征得农函大总校的同意,马世宇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新疆等地设立19个培训处,通过技术、品种、贸易嫁接,5年辐射16800余户,创造了上亿元的社会效益。 在马世宇看来,工作和创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自己的技术是属于社会的,要把它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
编辑 高淑英(yangnq@gcmag.cn)
读者评论:
时间:2015-3-9 23:42:36 内容:一个不要脸的牛逼王,谁不知道他是一个挥霍国家钱财的败家子, (差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