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一生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7年第8期  [字号:  ]  

作者:■墨云城 李振祥
  衣建生创办的第二课堂

  2007年年初,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个体户、共产党员衣建生走了。许多人守护在他的遗像旁久久不愿离去……
  衣建生出生在一个清贫农家,自幼患病,下肢无知觉,走路需借助双拐或残疾人代步车。为了平衡身体,双脚还要穿10公斤重的特制铁鞋。但他身残志坚,学习、工作样样干得都很出色。
  1996年春,衣建生下岗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想:“我有两只手,不能让白发年迈的父亲养活我这个黑发人。”于是,他与别人合办了一家家电综合修理部。办起来容易做来难,修家电要搬要运要抬要蹲,他下肢没有知觉,不能独立站立,不能独立走动。面对这些困难,衣建生没有退却半步,都默默地坚持着。
  后来,在市残联、凌河区个协和亲友的帮助下,衣建生在五里市场办了一个修表点。面对人生第二次创业,他憋足了劲站在起跑线上欲再来一次冲刺!他求亲友从市图书馆借来与修理有关的图表、书籍,还四处拜师,八方求教。由于刻苦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衣建生就掌握了各类钟表修理技术和故障规律。加上他服务热情、诚实守信,衣建生很快声誉远扬。一时,他在辽宁省乃至辽西地区成了下岗再就业的榜样。
  1998年,衣建生通过媒体得知我国有些地区遭受特大洪灾,人民子弟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感人事迹后,深受感动。于是拿出几年来省、市及社会、民政等部门捐赠给他的扶贫助残款和他坚持多年“爬格子”的稿费共8000元人民币中的4000元,赠给了抗洪前线的子弟兵;余下的4000元人民币,他又一文没留赠送给辽西地区西北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有人责怪他傻:“你现在用的这辆代步车又破又旧,用这笔钱的一小部分就能换得一辆新车,也免除了老车经常出故障、不敢上路的烦恼。”他执意不肯:“我每天米面粘牙算什么困难?那些抗洪勇士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舍生忘死多伟大!那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一分钱掰两瓣儿花,那是真困难啊!把钱寄给他们用,我心坦然。”
  作为一名个体户,收入微薄又不固定,家中还有一位年迈的母亲需要他供养,可他却多次到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提出要资助一名求学困难的学生。后来他与一名贫困生结为帮扶对子。衣建生每个学期都提前将求学所需的一切费用交到学校。这件事,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在他的影响下,纷纷投入“希望工程”,一时形成了热潮。
  当衣建生看到市榴花小学双职工子女放学后没法回家只能在街上玩耍时,他觉得孩子太危险,父母也不放心,于是创办了“第二课堂”,组织学生们做游戏,搞写作业比赛等。放学后孩子们在马路上玩耍的现象没有了,学生家长们对他十分感谢,都亲切地称他为“孩子们的代理家长”,“第二课堂”也被市教委、市公安局视为对青少年社会教育一项可取的经验,在全市介绍推广。
  2007年年初,衣建生身体状况恶化,不得不离开他依恋的岗位,为了将回报社会的志愿进行到底,他决定死后将自己的遗体无偿献给国家的医疗事业。年迈的母亲得知后泣不成声:“孩子啊,你可不能这么做啊,病治不好,你离开了老妈,咱们也好在地府相聚,你这么做……”衣建生眼含热泪地说:“你们的好心我都明白,请你们理解我的心情吧……我这么做,比留下一堆尸骨和一缕青烟有意义。”就这样,他做出了死后将遗体无偿赠给国家的决定。
  他的生命蕴藏着纯真之爱,他的灵魂闪烁着五彩的光环。衣建生虽然走了,可他的诗却被人们传唱:
  今生我身虽已残
  但我身残志不残
  不等不靠不气馁
  无悔无叹无责怨
  ……

编辑  高淑英(yangnq@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