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cmag.cn
2005年第1期《光彩》杂志
王玲华
如果拟议中的改革项目能有实质性进展的话,对广大私营企业来说,今年应该是机会多多
宏观调控仍是主题
过去的1年多时间里,由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热发展,引起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行业的高速跟进,最终带来电力、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严重吃紧。中央为此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焦炭等行业进行打压,有效缓减了经济过热的势头。但是就2004年末的情况看,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煤、电、油、运等的约束仍很紧张,形成经济大幅波动的体制性、机制性根源远未消除。因此,尽管各方面期盼土地管理等有关政策松动的呼声比较强烈,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5年,宏观调控仍将是经济工作的一大主题。
不过,在今年的宏观调控问题上,国家在继续“加强”调控力度的同时,将着力于“完善”调控的手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日前已经表示,除了在继续把好“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这两个闸门,坚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过快增长,防止一些行业无序建设、过度扩张反弹的同时,发改委今年还将加快完善能耗、物耗、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抓紧发布和实施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等行业产业政策和规划。据马凯讲,国家发改委今年将支持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和建立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在调控总量的前提下,适度建设有稳定氧化铝原料供应和电力保障的电解铝项目;继续发展具备规模要求的新型干法水泥。
此外,政府有可能致力于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中的价格关系。逐步用“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取代现行的“成本加成”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状况”,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煤、电、油、运不足的矛盾。
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计划加紧实施节能措施。会议要求,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全面转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2005年,国家发改委将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环保产业将得到鼓励和支持,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汽车电子、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重点产业化项目将得到优先发展。
财政政策转向稳健
宏观调控手段的改变还表现于财政政策的转向。在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改变了以往“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说法,称2005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扩大内需”不再是目前经济运行中的迫切问题,国家可能要适当削减赤字和公共投资,砍掉大量行政主导的投资,比如减少对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引导银行相应地减少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等的贷款规模,从而抑制对生产资料用投资品的市场需求。
但是,“稳健”并不意味着全面紧缩。由于过度投资现象只是表现在部分行业和地区,针对农业、能源交通、高科技产业、消费服务业等方面的投资仍存在不足的情况,2005年的财政政策将是“有保有控”的财政政策。国家对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等领域仍将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这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可是到了2005年,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贸易顺差可能会更小,净出口将不会再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有学者因此提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了对财政支出扩张的某种依赖,当财政支出扩张的力度减弱后,中国的经济将到哪里去找寻新的动力源?
答案可能是对相关制度“动刀”,真正启动民间投资。目前民间投资已经有启动迹象,但是能不能持续下去,是不是一种自发力量,还是一个变数。只有真正启动民间投资,让企业自主投资,才可能使得投资依然能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那么,如何“动刀”呢?减轻税赋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2005年,国家有可能迅速推进增值税改革及中外资企业税合并。此外,打破一些垄断领域,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这些领域当中去也不失为方法之一。
事实上,进一步打破垄断的行动已经被列入中央经济工作计划。根据发改委的规划,2005年,国家将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包括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改革措施,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出台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完善烟草行业管理体制;推进供水、供气等城市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强对垄断行业和垄断行为的监管和法律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具体办法等等。如果这些改革项目能有实质性进展的话,对广大私营企业来说,今年应该说是机会多多。
通货膨胀压力仍在
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在高位运行,前三季度上涨达4.1%。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已感受到粮价、房价的上涨幅度。为此,有人担心今年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种担心并非是多余的,但从2004年物价上涨的性质来看,主要是局部性和结构性的。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粮食和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价格上涨,剔除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的因素,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并不高,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并没有顺畅地传导到消费品生产环节。
2005年,我国经济增速预计将回落至8.5%,经济增长将在潜在经济水平的下限运行,需求拉动型物价上涨动力不足。因此今年物价上涨虽然仍面临较大压力,但通过宏观调控种种政策措施逐步到位,消费价格涨势有可能趋缓,物价可以保持在“温和可控”范围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今年的经济工作要继续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当然,物价相对经济增长是滞后指标。考虑到物价的滞后影响、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物价上涨以及国家有可能调整公用事业和部分服务价格,2005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预计仍将上涨4%,和2004年基本持平。
由于中央在坚持稳键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仍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只要把握好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的综合效应,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通货膨胀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中部崛起”首次提出
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也首次出现在今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央针对“中部塌陷”——即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继“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提出的另一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央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环渤海三角地带,90年代末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所有这些都与“不是东西”的中部擦肩而过,从而使中部成为“政策边缘化地区”。由于缺少大都市圈的带动,中部许多城市则沦为远离产业配送链、远离产业集群的制造业孤岛,劳动力低成本、土地低成本无法抵消居高的物流成本、配套成本。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河北、山西七省共有5亿多人口,人均占有资源总量在全国却最少。没有形成健康的城市生态群,难以带动和整合区域的资源和优势,也难以形成连接整个地区的产业链,中部的金融资本、人才也伴随着产业集群向东部迁移。
如今中央要扶持中部地区崛起,估计会在推动中部的城市化、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改善交通物流设施以及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等方面将有重大举措。
不过,就目前而言,中央迫切希望解决中部问题的主旨很大程度上是与“三农”问题有关。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河北、山西七省正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三农”问题最为集中的区域。如果说中央对中部地区将采取政策倾斜的话,也主要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从2005年开始,随着中国“入世后过渡期”来临,农业将对外开放,中国脆弱的农业能否经得起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农民增收的好势头会不会昙花一现?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也有学者认为,中部地区应该是天然的东西南北的交通、信息、产品、物资、金融等经济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果的汇集和扩散中心,中部要突破,必须尽快地建立一个类似东部的地区中心。那么,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会不会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后,成为中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只能等待时间来证明了。
编辑 hej@gcma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