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太湖船餐第一人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12期《光彩》杂志
本刊记者 杨生恒

     晚秋时节,是苏州人吃大闸蟹的季节。如果能去昆山的阳澄湖吃最地道的大闸蟹,那是再好不过的一件美事。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闲暇,就近到太湖品尝新上市的水产,也绝对是一种高级享受。苏州人知道这一点,于是每到这个季节,太湖边上的船餐生意好得不得了。
  位于太湖边上的光福镇有一条热闹非凡的“船餐一条街”,每到周末,不光是苏州人,就连上海人也都纷纷前来赏美景尝湖鲜,使这里的船餐生意人简直忙不过来。其中尤以渔民张福珍的湖鲜楼最为有名,生意也最好,她有一块金字招牌曰“鲜鱼活虾湖鲜楼,水上餐厅第一家”。

     起家
  “第一家”并非张福珍自封的虚衔。一方面,她是这一带第一个开始做船餐生意的人,是名副其实的“太湖船餐第一人”;另一方面,湖鲜楼的确是位于这条街入口处的第一条船。苏州市吴中区个私协会的同志说,光福镇的这条船餐街实际上就是这个女人带动起来的,她本人的经历就是这条水上饮食街的历史。
  当记者找这位“历史人物”时,张福珍正在船上忙着招呼客人。这是个49岁的女人,但看起来要比她的实际年纪年轻,脸色透亮,装扮入时,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大气,一看就知道是个精明干练的人。不过,你很难从她的外表看出她曾经经历过的艰辛。好在她心直口快,不等我们落座,就滔滔不绝讲起了往事。
  张福珍是个地道的太湖渔民。渔民的生活很苦,改革开放初期,张福珍从渔船上岸,挑着一副担子走街串巷,开始靠卖馄饨谋生。那时做这种小买卖的人还很少,张福珍凭着一股韧劲,几年下来积攒了一些辛苦钱,生活得到改善,也为后来从事餐饮积累了一些经验。
  张福珍开始做船餐生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那是1991年,连接太湖西山岛的大桥开通,先前做摆渡生意的渔船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张福珍跑去看了那条船,回来后认为可以买下来做船餐。但是她觉得那条船船舱太矮,要用做餐饮还得加高改造。算一算,连买船带改装,一共大概要花4万元钱。此时的张福珍哪有那么多钱?只好向亲友借。但是4万元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张福珍又是一个直肠子人,别人问她想借多少时,她照直说是4万,结果谁都不敢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给她。问了婆家的几个亲戚之后,张福珍一分钱也没借到。
  好在娘家那边有个阿姨自小看着张福珍长大,对她非常信任。当张福珍来找这位阿姨时,阿姨一口答应下来,以自己的名义帮着张福珍四处借足了那4万元钱。“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我这个阿姨,没有她哪有我张福珍的今天!”张福珍至今心存感激。

    扩大
  钱借来了,船买下了,生意也开张了,但情况并不像张福珍事先想像的那么好。那时交通还是不便,张福珍开船餐要进苏州城里买菜,每天得买好几担。她必须往返于菜市场和公共汽车站,蚂蚁搬家似地一担一担将菜挑到公共汽车上运回,而且一干就是4年!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然而这还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当时的人们对张福珍这样的个体户不理解,基层政府对政策的把握也不够灵活,不让她搞经营。“他们说你挣得比我们都多,那哪能行?”张福珍说,“他们隔三岔五地找我的茬儿,要么不给我水,要么不给我电,还专门把污水粪便排到我的船下。”回想起当时受到的委屈,张福珍眼泪直打转,似乎有一肚子苦水想倾倒出来。
  和所有早期的创业者一样,在大环境还不太好的情况下,张福珍遭遇种种阻挠,不得不和“当官的”不停地周旋,经受了普通人无法体会到的委屈。但也像那个年代的其他所有成功创业者一样,特有的胆识和坚韧使得她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苦苦支撑了几年之后,张福珍终于迎来了转机。光福镇新调来的书记对她非常支持,张福珍生意开始做大。
  “新书记人很开明,上任后了解了我的情况,说我做船餐是件好事,应该大力发扬。有了他的支持后,我的生意才慢慢好了起来,还完了借人家的4万元钱。到1995年,我花16万元买了第二条船。”张福珍说。
  此时,政策上的藩篱少了,张福珍的船餐生意比以前顺心多了。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因为看着张福珍做船餐能挣大钱,其他人也跟着做起这门生意。几乎一夜之间,张福珍的餐船旁边增加了好几条船。做船餐的人多了,竞争也就激烈起来。为了争夺客源,船主们争相把船做大,投入越来越多。为了跟上形势,张福珍决定再增加投入,买更大的船做船餐,而原来的船则改做水上茶馆生意。

    更新
  1998年,张福珍斥资150万元买了第3条船。实际上,这是两艘船并拢固定后托起的一座3层船楼,上上下下可摆40来张饭桌,比原来的气派多了。张福珍“湖鲜楼”的湖鲜,都是直接从太湖渔民手中购来的鱼虾,鲜嫩可口,还十分便宜。在她的带动下,渐渐形成了水上船餐一条街。这条街名声越来越响,逐渐成了太湖边上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在船餐生意的带动下,旁边还出现了专做水产生意的一条街,岸边的农贸市场也跟着繁华起来,生意与生意之间相互推动,张福珍的湖鲜楼火爆得“一塌糊涂”。很多名人,包括毛泽东的儿媳邵华将军都慕名前来就餐,使得湖鲜楼名气越来越大。两年之后,张福珍投入的那150万元本钱就回来了。记者采访当天,湖鲜楼基本上保持满座,十几个员工忙前跑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张福珍将很多名人前来就餐的照片挂在她的湖鲜楼一楼大厅,从而吸引了不少顾客。照目前的发展局面,张福珍的船餐生意堪称无忧了。但张福珍显然是那种看问题比较深远的人,她指着湖鲜楼对面一家新建的大船楼对记者说:“我这生意没有你们想像的那么好做,你看对面那家船楼,比我的船更气派,别看他表面上生意好像有些清淡,实际上人家有人家的办法,可以通过熟人介绍成批成批地拉到客人,而我的客人都是自己来的。你再看,就这么短短一条街,挤了这么多的餐船,利润越来越低了。这两年有几家撑不下去了,关了门,现在只剩11家了。这个地方市场毕竟不是很大,这样拼下去我也觉得受不了,太累了!我现在想上岸了,如果谁给上100万的价钱,我就卖掉这条船,到市里去开一个酒店。”

    上岸
  事实上,在做船餐的同时,张福珍在苏州市里已经开始做其他生意了。几年前,她在木渎古镇买了房子,是一个临街的3层小楼,自家用不了那么大的空间,于是将其改造成一个茶馆,叫作“渔人茶楼”。茶楼的生意目前主要由张福珍丈夫张林发打点,雇了十几个员工,生意也不错。张林发是个颇有审美情趣的人,他利用收集的古典家具把茶楼布置得古色古香,很有韵味,是个休闲的好地方。张发林还爱好摄影,平日里结交的尽是些文化名流,给茶楼平添了许多风雅,使茶楼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去年,儿子张连从驻港部队退伍回来后,专攻茶道,现在也在茶楼帮着老爸做事。父子俩成了张福珍的“内当家”。
  不过生意方面,张福珍似乎更在行。在她看来,儿子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尤其需要培养自己的那种吃苦精神。张福珍说,如果以后儿子能够独立撑起这个茶楼,她就全身心投入,开一个“像模像样”的饭店!
  这个不到50岁的女人不久可能就要上岸了,但她计划中的更大一番事业也许才刚刚准备起航。在我们采访她的那天,张福珍似乎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只是生意太忙,她没有时间给我们再细讲。回来的路上,陪同采访的苏州市吴中区个私协秘书长老潘告诉我们,张福珍现在还是当地个私协会的常务理事,做生意的同时也要做很多公益事业。老潘说,这个女人实在是不简单,她一字不识都能干出很多男子汉都干不出的事业;如果上过几天学,她一定更了不得,一定能做出更大的一番事业来。(图片摄影/杨年强)
编辑 yangnq@gcmag.cn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