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草鞋没样  越编越像
——探索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12期《光彩》杂志
尹明善

   
  2003年9月,我作为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代表团的成员,访问了美国。美国的一个大企业家问我力帆规模有多大,我告诉他,年产销200多万台摩托车发动机,年出口2亿美元。他问:“那尹先生你是第几代企业家?”我说:“第一代,中国的私营企业家都是第一代。”我感到很自豪,我们中国的私营企业只花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美国企业家认为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取得的成就。
  然而,盛也快速,衰也快速。中国的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几乎都是以豆芽菜的速度在生长,不少企业也就免不了叶不茂,干不壮,根不牢。创业之初,我们生机蓬勃。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内机构不断膨胀,冗员不断增加,纪律日渐松弛,腐败日趋严重……企业外不正当竞争天天有,不守信的损失月月增,老外上门要专利费,国外时有反倾销。据统计,中关村现有企业12000家,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1032家,不到1/10。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小家自在,大业多忧。大企业的持续成长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

   
  企业小如家,大似国。探索大企业的持续成长,不妨借鉴我们国家二十几年来的成功之路。
  改革开放之前,中华大地所产之粮食填不饱中国人的肚子,那真是中国人的揪心之痛。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什么法都试过;“水、肥、土、种、密、保、工、管”,什么方都使过,就是解决不了吃饱问题。小平同志“无论白猫黑猫,逮得到老鼠就是好猫”的中国哲理,把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肯定了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就让中国人吃得饱饱的。中国历史上有过多少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不顾中国实践,不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的尝试,使中国遭受了多少惨痛的损失。经济建设中硬套苏联的计划经济,纯而又纯的公有企业、大而又大的人民公社,使我国失去了二三十年的发展机遇。文化革命中,复制巴黎公社的起义夺权,使华夏大地陷入了10年混乱。是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辉煌,才创造了我们这些中国500强企业。
  不仅涉及经济、政治等重大领域的邓小平理论深具中国特色,就连小平同志的智慧、小平同志的谋略、小平同志的语言,都深具中国特色。“无论白猫黑猫,逮得到老鼠就是好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摸着石头过河”,“‘老九’不能走”,“从娃娃抓起”,“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争论”……如此简洁又如此厚重,既白描又文雅,似通俗实深刻,微言有尽而意无穷,创造出了光照寰宇的中国特色。
  遗憾的是,不少经济学人,不少政府官员,常常用西方国家的企业制度来评价、衡量、指导中国企业,忘记了甚至不屑一顾中国的实际,不去探索中国企业应有的中国特色。

   
  难道中国的企业制度真有与西方企业不同的中国特色?
  人均指标论 我国媒体上老是说我们的500强有多少多少员工,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多么多么低,他们主张用美国、日本的人均指标来评价中国企业,他们忘了中国有13亿人口,是美国5倍,2003年GDP约为美国的1/8。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40倍!我在追,他在跑,50年之内人均GDP能赶上美国吗?既然明知不行,干嘛用他们的标准来跟自己过不去?中国的政要商贾,必须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己任,要以养活更多的同胞骨肉为荣,政府也应奖励就业人员多的企业。当然,企业在自动化程度与劳动力密集度之间应有认真的测算。只要绝对利润不降不妨多安排人员,不必考虑相对利润(即人均效益)。党的十六大报告“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才是中国特色。政府的扶持,应当在同等税利条件下向提供就业多的企业倾斜。
  企业利润至上论 “企业的宗旨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多提供就业岗位不是企业的事,扶贫也不是企业的事。”“企业的义务就是纳税,别给企业摊什么社会责任。”党和政府为什么允许我们私营企业主先富起来?是为了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的私营企业,在长大的过程中都得到过政府许许多多的扶植,不承担社会责任,致富不思源,于理不容,于心有愧,也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至于中国的国有企业,配置的是国家资源,甚至是最优质的资源,还要高谈什么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社会责任,那就是渎职。我们是一个人口最多、资源不丰的国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企业应追求利润与社会责任的最佳衔接点,而不能不顾一切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家族企业落后论 “家族企业落后,必须改造为现代企业才能做大。”耐心的学人、官员在规劝引导,性急者更是训责喝斥。家族企业真的做不大?恐怕未必。中国和发达国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大不相同。某种程度上讲,中华文化就是“家文化”,西方文化就是“个性文化”。中国的国家由“家”字组成,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企业家、专家都含有一个“家”字。中国人把事情做好了,说成“做到家了”,“家”是无处不在的褒义词。“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是中国人的心声;离不开的邻,割不断的亲,常回家看看……这些都是家族企业的文化基础。家族企业中存在的那种感情,那种默契,那种凝聚力,那种抗震、抗灾、抗风险时的同心同德,不说是绝对的,至少是普遍的。何况私营企业当初夹缝中长出,今日和国企相比,仍有许多劣势,环境把不是家中人逼成了一家。中国特色的家族企业,至少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会少,能持续。
  不找市长找市场论 中国人天生怕官。“见官莫向前,见客莫落后”,“一纸进公门,九牛拖不出”,“气死莫告状,饿死莫做贼”……倒有些像经济学家宣传的“不找市长找市场”。这个论点另一面是说给政府听的:政府要专注于立规执法,专注于建设公用设施,少管企业甚至不管企业。这可能适合中国的实际。但50年不变的是,中国百姓还会叫市长“父母官”,还是希望市长爱民如子,这是源远流长的“家文化”所造成,不管你对它褒或贬。更现实的是,中国企业少,所以中国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道,只能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兴家之途。这个儿子,就是中国企业。政府应当且必须多多培育企业、扶植企业,才能防国之老、防国之饥。中国的企业必须靠政策扶植,要长大就要既找市场又找市长。

   
  企业制度,不像科学技术那样具有通用性、普遍性。科学技术对象是按规则变化的物,而企业的最基本组成是人,人的变化规律会随不同的时间、空间而有不同。所以全球的企业不可能一个模式,中国企业一定有中国特色。我们对不同特色的企业不必硬性比较。怎样探索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也许就像小平同志说过的那样“摸着石头过河”,“草鞋没样,越编越像”,心中有大致的图形,编织有大致的规范,我们持续地编下去,就能像个样。
  中西方的企业有可比的共通性,也有不可比的特殊性。
  秋虫春鸟,老树新花,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孰灵孰巧?孰艳孰娇?合适就好,恰当就好,逮得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作者为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