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在其他方面可以冒险,但现金流上一定要做到相对保守和稳定


祸起担保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5年第10期

■叶锡环

    上个世纪90年代,浙江温州立峰电器有限公司曾是国内最具规模的电热水器专业生产企业之一,产品荣获中国名优称号。然而,这种场面没有维持多久,企业就陷入了困境,并最终走向倒闭。随后,企业因无力偿还长期拖欠的巨额债务,被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纳入强制执行“黑名单”,至今仍在“中国法院网”上曝光。

    知情者感慨,企业在正式倒闭前的3年时间里,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企业主一厢情愿硬撑着救市,结果越陷越深,既牵累了银行和朋友的企业,又把自己的家庭搞得风雨飘摇。
    立峰电器公司成立于1996年,鼎盛时期拥有现代化标准厂房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1200万元;年产立峰牌家用电器5万台,年销售额2000万元,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公司老板吕某相当重视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并建立了与产品发展相适应的质量体系,成为当时国内最具规模的电热水器专业生产企业之一。


盛名之下危机暗伏

    “老吕夫妻俩从经营小商品起家,能做到当时这样的规模确实非常不容易。”一位与吕某交情不错的朋友如此评价,“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老吕还是坚持事必躬亲的一贯做法。”这位朋友还回忆道,“立峰”搬进新厂房后,虽然当时产品销路很大,但货款难以回收,企业周转资金已相当困难。
    此时的“立峰”虽然已面临危机,但如果能谨慎对待,也许会化险为夷。自身难保之时,一项错误决定,最终将“立峰”拖进泥潭不可自拔。

祸起担保身陷泥潭

    “立峰”刚迁入新厂房不久,在市区经营钢材的一名老板找上门来,请求吕某为他担保200万元银行贷款。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向银行贷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吕某虽然也考虑到了自己的处境,但由于对其中的风险意识不足,再加上碍于朋友的面子,略加思忖就在担保书上签了字。
    当天晚上,吕某回家向妻子说明情况后,妻子跟他大闹了一场。但闹归闹,静下心后,夫妻俩惟一期盼的就是对方千万不要出事。可事与愿违,吕某夫妻俩终日提心吊胆的事还是发生了。
    “当初约定的银行贷款期限是3个月,谁知对方因经营不善,早已携款逃跑。直到银行找上门来,吕某才如梦初醒。”知情的朋友说,“吕某只好替人偿还银行贷款,把自己仅有的一笔周转资金贴上去还不够,又由我出面请一位办企业的朋友借给他100万元。”
    在当时,200万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立峰”遭此挫折后开始伤筋动骨,变得步履维艰。
    “遇到如此巨额的银行担保,本来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查再由董事会决定,但立峰公司拍板的就吕某夫妻两人。轻率的决策迅速摧垮了这家颇有名气的企业,令人非常痛心。”鹿城区就业管理服务处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事实上,即使这次银行担保没有出事,‘立峰’的命运还是凶多吉少,因为资金紧张已使企业运转不畅。”

自不量力错失时机

    熟悉吕某的人都这样评价他:50来岁,忠厚善良,事业心较重,不追求物质享受。
    创业初期,老吕起早摸黑跑市场,只有小学文化的妻子则负责厂里的财务。因为电热水器在当时还是个新产品,老吕在东北市场很快就打开局面。他又潜心研究新产品,生产的热水器既经久耐用又有抗菌性,新产品一问世就风靡东北市场,销量相当可观。
    就在立峰公司大张旗鼓加大投入之机,不料从东北市场传来了一个坏消息,“东北经济不景气,导致公司大量货款难以收回。”一位曾在“立峰”担任供销员的知情者对此深有体会,“当时利润虽然很高,但营销成本也很大,有时整车货发过去,一分钱都要不回来。公司只好派了几个人长驻东北,专门负责讨货款。”
    在企业陷入资金困境之时,当务之急应加大资金回笼力度,同时利用“立峰”的名气吸引股东,重新整合资源。但是“立峰”却没有这么做。
    “如果当时利用品牌进行合作或者进行股份制改造,也许‘立峰’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但吕某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想法根深蒂固,他不愿与其它企业联合,这是导致企业失败的又一主要原因。”鹿城区就业管理服务处的那位负责人这样分析。

一厢情愿硬撑救市

    东北市场遭遇滑铁卢之后,货款付之东流。吕某撤离了东北市场,打算在西北地区东山再起。吕某认定只要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靠多年心血创下的“立峰”牌子,一定能在西北市场打个翻身仗。
    没有资金怎么办?向银行借,银行不借就去民间借!饱受替朋友担保之苦的吕某决定孤注一掷。
    “当时摊子铺得很大,但吕某的强项在于产品的研制开发,对于大规模的市场拓展显然力不从心。”一位曾在“立峰”任职的工程师如此评价,“平心而论,公司搬进新厂房后,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吕某的所作所为只能算是一个车间主任的角色。”
    为了筹集生产资金,吕某起初通过民间渠道借款。随着投入的陆续增大,他只好四处请求别的企业为他担保向银行贷款。
    这种情况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吕某到民间借款的利息甚至高达“2分”。一位主管部门负责人曾提醒过他,“这样高的利息也敢借,你有没有算过产品的利润空间到底能有多少?”事实上,此时的吕某除了拆东墙补西墙外,已别无选择,债主纷至沓来。
    在催讨无效的情况下,债主们纷纷告上法院,随后企业银行户头被冻结。焦头烂额之中的吕某已无暇顾及市场营销,整天疲于应付一拨又一拨的债主。不久,企业就再也无法维持下去,吕某携妻子离家销声匿迹。2003年9月,立峰公司的营业执照被吊销,企业宣告终结。
    短短几年时间,立峰公司共举债1000多万元。据鹿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统计,该企业厂房设备被拍卖后,尚有700多万元无力偿还,其中欠银行将近600万元,欠私人及企业160万元。
    针对“立峰”事件,经济学家马津龙教授分析道:“一家企业的倒闭或者破产,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所有倒闭的企业最后的原因总是相似的,那就是现金流的断裂。企业家在其他方面都可以大胆地冒险,但在现金流上要做到相对保守和稳定。如果企业陷入困境,企业家就要请有关专家进行判断,到底还有没有救市的可能?真的不行了,就要当机立断,该破产的就要破产。如果碍于面子一厢情愿硬要救市,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越陷越深,把银行和朋友的企业拖下去,导致两败俱伤。在失败面前,企业家也要拿出自己的眼光,这既是一种负责的表现,对自身而言,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编辑 何健(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