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张淑芬之前,这位身家上千万的董事长已在记者的无数次想象中被幻化成了一个三头六臂、十分了不得的形象。待她出现在面前,柔声细语地说话、细致周到地照顾身边的人时,记者这才惊奇地发现,她竟是如此地“家常”。
谈话从记者求证她和丈夫邹洪利的浪漫邂逅开始。
办工厂
1986年的一个下雨天,张淑芬的货车因帮人捎了几方砚台超载而陷入泥淖中。正在她一筹莫展之时,几个人骑着自行车远远地行了过来,她连忙喊他们过来帮忙。人走近了张淑芬才看清,前面带头的那个小伙子不是别人,正是一年前红娘给她介绍的男朋友邹洪利,他们曾见过一面,事情后来被搁置着。在这样有些尴尬的场合,两人却因谈论砚台始觉投缘——共同的喜好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越走越近,不久便结了婚。 结婚前,张淑芬在河北省易县电子配件厂工作。作为厂里的销售主管,她经常往返于京、津、冀等地,也常为一些爱好文墨的人士捎一些易砚。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中期,易砚还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生产状态,一些制砚人为了追求金钱而粗制滥造、低价出售,严重损害了易砚的形象。有一次,北京著名收藏家闫家宪先生请张淑芬捎几方砚台,她跑遍了城内所有的大工厂、小摊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最后还是请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专门设计、当地有名的巧匠特意制作了几方,才让闫老满意。
把易砚统一起来进行有序的生产,使其成为造福一方的产业,这事行不行呢?张淑芬开始琢磨了起来。
和出身书香门第、对砚台颇有研究的邹洪利结婚后,她的这个想法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践行了。
张淑芬辞去了销售主管的职务,专门从事易砚的生产和销售。没有资金,就向亲朋好友挪借;没有厂房,就把住房腾出来。就这样,凝聚她全部心血的小手工作坊开始运营了。最初,作坊生产的砚台也只是文人砚和传统砚,她的主要销售方式就是在家等货主上门。
结婚后的第二年,易县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工艺美术厂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其他小型砚台厂也相继走入低谷。可就在众人避之惟恐不及之时,张淑芬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倾其所有接管下县工艺美术厂!由于制作砚台主要是手工技术,她“继承”的所有资产也就是下岗职工和“易砚”的注册商标。虽承受着八面来“讽”,但无疑,张淑芬的河北省燕下都易水古砚厂却实力大增,这为工厂日后实现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经营提供了平台。
做好砚
砚台生产出来了,依旧是文人砚和传统砚,但是其销路并不好。而工人工资还得照常发,选取石料又要垫付本钱,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资金更是周转不开,张淑芬的厂子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在困难面前低头不是张淑芬的性格,她跑市场、访专家、问读者,多方寻找原因。经过缜密的市场调查,她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而在用毛笔的人群中,使用砚台磨墨的人少之又少。从这个角度讲,自己生产的文人砚没有市场倒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什么样的砚台有市场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淑芬找到了答案。一次,一位顾客在一堆砚台中挑拣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块中意的,临走时撂下一句话:这些砚台一点都不好看!
“对啊!”张淑芬一拍脑门:做市场调查那么久了,自己怎么就捅不透这层纸呢?“此消彼长”为万物之理,虽然砚台的实用性在逐渐淡化,可其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等特点却正日益凸显出来。开发新品种、实现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的转换才是易砚的发展之道。
张淑芬深知,只有一流的师傅才能制造出一流的砚台,当务之急是让职工的水平“高”起来。为了尽快提高职工的素质,她请专家和名师来厂里讲课,从最基础的“因石构图”讲起,使易砚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同时,她还创办了易县首家易砚培训学校——宏达古砚雕刻技校,并组织制砚人来厂里学习,所有费用均由她负责。
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张淑芬终于促使自己厂子的易砚雕刻技艺从平雕向运用浮雕、透雕、立雕手法转变,构思创意也由最初的龙凤砚发展成山水风光、鸟兽虫鱼、人物花卉等几十个系列、数百个品种。她的厂子涌现出一批全国一流的雕刻大师,做出的砚台也花样繁多、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找市场
有了好的产品,还得销出去,张淑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产品找“婆家”。 为了结束以前在家等买卖上门的局面,张淑芬开始主动出击,参加展览会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提及那段经历,张淑芬有道不尽的酸甜苦辣。她告诉记者,那时候没有钱参加展览会,但是又不想错过宣传自己的机会,她和丈夫就通过朋友辗转找到一家参展的国企,在人家租的展位的小角落里,摆上自己的几方砚台。当馆门打开,人流涌进来的时候,他俩赶紧拿起画册等宣传品分发给过往的人,还不失时机地加以介绍。人们对做工精美的砚台赞赏不已,围在展位前面纷纷端详,把那家国企的展览产品反而给忽略了。这时候,那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就不满意了,他们告诉张淑芬,再如此“张扬”的话就让她带着砚台走人。
在众人面前遭此教训,张淑芬真想带着自己的砚台“走人”,但是想到自己的厂子工厂的状况就在他们这样的苦心经营下日渐好转,易砚也随着名气的不断变大,先后获得“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等荣誉。
香港回归祖国对张淑芬和她的工厂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从那时起,她开始了对巨砚的探索。为了表达对香港回归这一中华盛事的祝愿,张淑芬决定制作一方巨砚,用传统的砚文化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总设计师由她的丈夫邹洪利担任。邹洪利以秦始皇巡视长城,借喻华夏统一为创作内容,经过10名制砚大师1年的雕刻,完成了重达5吨的巨砚——《归砚》。作为砚台的设计制作者,张淑芬夫妇在香港爱国同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捐赠仪式上受到了王光英副委员长的夸奖:这么年轻就设计制作了如此了不起的精品巨砚,真了不起!
1999年,《九九龙凤呈祥砚》在澳门回归之际完成;
2002年,长8米、宽3米、重达30吨的《中华九龙巨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
……
无心插柳,一方方巨砚吸引了无数双眼睛,订单雪片似的飞来。
武汉太极集团为了制作特别的、有自己企业文化的礼品,专门请张淑芬结合自己企业的状况设计小型礼品砚。当雕刻有太极图案、凸显企业文化的砚台样品送到项目负责人手中时,他们非常满意,当即表示要大量订购。
更多的企业则选择巨砚作为“镇厂之宝”。神龙集团为了凸显自己企业的特色,订购了一方巨砚《神龙砚》;中国人民大学65周年校庆时,一些校友联合为母校订购了《桃李天下, 振兴中华》的砚台。在河北易县张淑芬的公司里,记者还看到了许多已经做好或者正在制作的砚台。
在不断的探索中,公司的规模逐渐壮大。张淑芬又组建了河北易水有限公司,且在北京成立了燕砚斋文化传播公司。张淑芬说,北京的公司是创业的第二次突破,此举有利于改变零散无序的市场状况,提高知名度。下一步,她准备面向全国诚招代理商。主抓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周边城市,并积极开拓矿业、旅游、教育等产业。这时候,她已经接手了原野战部队驻易103医学示范基地,并创办起全日制寄宿小学——易水小学和易水职业中学。
助乡梓
目前,张淑芬的河北易水有限公司和河北省易县燕下都易水古砚厂已成为易县的龙头企业,它对传统砚进行了改革创新、并开中国巨砚之先河,为企业文化的传承、使易水砚从河北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记者了解到,在易县,已有1000余人专职从事砚台的生产、经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也因砚台有了明显的改善。中央电视台曾以《砚台之乡引来八方凤》为题,报道了随着易县砚台经济的发展,引得许多外地姑娘远嫁易县,当地的许多小伙子成了香饽饽的事。但是,张淑芬并没有以此骄人,深味弱势时的无奈,决心像当年好心人对待自己那样,帮扶那些不如自己的同行。
现在张淑芬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即吸纳那些有制砚手艺的农户加入自己的公司,在一些大量订购、技术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交由他们生产,公司按时收货。这种生产模式很适合家乡的姐妹们。她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但是得在家做饭、照看孩子,无法应时按晌地去工厂上班。张淑芬就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上门指导她们做砚台,把一些订单分给她们来做。
令人称道的是,张淑芬还接纳了许多刑满释放人员。有技术的学技术,没技术的从头学,只要诚心求职,她全部接收。到2005年,已达30多人。由于有前科,这些人很难找到对象,为了使他们安心工作,张淑芬还给他们当起了红娘。
“心有多大,事业才会有多大”是张淑芬的信念。正是在这样的信念鼓舞下,她收获了一串串荣誉: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省劳动模范、市“三八” 红旗手等等。同时,她还被推选为河北省保定市人大代表、易县人大常委。
大家都说,这是名至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