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在捐的人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5年第10期

■柏立席

    今年53岁的张立迎出生在安徽省泗县赤山公社赤山大队的一个贫苦家庭。上世纪60年代,由于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时年11岁的张立迎也投身于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幼小的他经常帮助集体割草、放牛、耕田,干了许多义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雷锋”。当狂热的激情退却,很多人都把雷锋置诸脑后的

时候,张立迎却依然热情高昂,捐物品、捐金钱,甚至连孩子都“捐”进军营……
    1974年,张立迎结婚了,并很快有了两个孩子。为养家糊口,他种了4亩薄田,还开了家理发店。那是一间十分简陋的小房子,位于集市中心的十字街头,两边还是借助他人的山墙搭建起来的。房子虽简陋,但是生意却不错,因为他手艺好,价格又低,十里八村的都到他这儿来理发。

    田地加上理发店按说也能支撑起这个家,可张立迎的日子却总过得紧巴巴的。“他这里啊,哪儿是理发店,简直是救助站!”有知情人说。哪家孩子跑到店门口,他看到头发该理了,就自作主张把孩子“揪”过来免费“修整”一番再放出去;哪个顾客没带钱,他手一挥就让人家走了。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他不仅分文不收,还主动上门服务,病残村民吴恩龙等,一直都是他的“优抚”对象。遇到哪家哪户有了困难,只要他力所能及,总要想办法周济一下别人。1992年初冬的一天,张立迎听说本村五保户、70多岁的老太太吴会氏生病在床无人管,就到街上小店买了白糖、猪肉、奶粉等食品,又拿出家里仅有的10个鸡蛋,一起送到了老人的床头,把老太太感动得直抹泪,“孩儿啊,你真是天底下的大好人!”
    张立迎对他人的关爱不仅限于自己周围,哪怕相隔千山万水,哪怕素不相识,只要让他知道了,只要他还能挤出一点点,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1998年夏,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当张立迎从电视上看到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场面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晚上回家就和妻子商量:“人家有难了,咱还能凑合着过,就帮一点吧。”妻子沉默半天:“不是我不同意,你看看咱这漏雨的房子,你再看看孩子穿的衣服,哪儿还有余钱?”“屋角不是还有些粮食吗?”……
    第2天一大早,张立迎就拉着家中的余粮来到集市上,然后揣着卖粮所得的300元钱赶到邮局,向重灾区汇了过去。
    印度洋海啸发生时,同样的场景又出现在他家……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年底,张立迎共为国内地震、洪涝灾区人民捐款达39次,总金额2万多元,多的一次捐1000多元,少的也有100元,而他自己的房子直到现在还是“土老帽”。
    捐钱捐物也就罢了,可张立迎“献完爱心献子孙”,把两个儿子也“捐”了出去。
    在“一切向钱看”和“参军吃亏”论的影响下,有的家长认为送子女当两年小兵不如在家做生意或者外出打工挣钱合算,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家长阻碍孩子服兵役的现象。而张立新却不这么想。2001年冬,他顶住亲朋好友的劝说,坚持把20岁的大儿子张飞送进了军营;2004年年底,又帮二儿子穿上了军装。事后,有“精明”人替张立迎算了一笔账,两个儿子当兵,4年时间至少损失五六万元。
    张立迎有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社会主义大家庭需要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村民发生纠纷,他放下手中的活儿去劝解;邻居家中不和,他主动上门做工作;路上遇到小偷,他拔刀相助;集体财产受威胁,他挺身而出。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张立迎这位年收入仅五六千块钱的普通党员个体工商户,却一辈子都在不停地做好事不停地捐。没有人能算清他究竟做了多少好事,甚至连他获得的荣誉也看花了眼:“共产党员经营户”、“百户文明个体工商户”、“当代活雷锋”、“见义勇为好公民”……
    张立迎是个好心人,但却不是“老好人”,对于一些不好的事情,他不仅不会参与,还坚决制止。
    2001年夏天,有一位亲戚找到张立迎,想借他的名声,帮助推销一批假玉米种,并许诺给他很高的报酬。张立迎听后厉声正告:“不义之财发不得,歪门邪道的东西你就是给我金山银山我也不能做!”这位亲戚碰了一鼻子灰,怏怏不乐地走了。
    熟悉张立迎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他的性格。

编辑 高淑英(yangnq@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