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族企业,我们太看重成本;但没想到在成本一天天被我们节省下来的同时,业务量也一天天减少了

温州乐华书店无奈关门的背后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5年第9期

■方欣慰

    今年4月,温州商人朱善乐在书刊零售业的最后一家门店——位于温州市区飞霞南路朝霞大楼的乐华书店抱憾关门。作为温州民营书店的先驱者,朱善乐是大胆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在苍南矾山、灵溪和平阳鳌江开出3家丽松书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把触角伸向温州市区,先后开出两家乐华书店。与此同时,他挥师北上,在浙江金华、上海拓展疆土。
    一个曾经在温州书刊发行领域赫赫有名的书商,一个曾对书刊经营怀着无比热爱和一颗雄心的企业家,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放弃?带着疑惑和复杂的心情,记者敲开了朱善乐住所的大门。

从书迷到老板

    人的记忆宛若深潭,平素波澜不兴,偶有感应的石子投来才会翻波涌浪。有朋友向记者透露,对于朱善乐,这粒石子就是书。果然,当记者和朱善乐谈论书的时候,他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书对朱善乐来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诱惑。“小时候,我家里很穷,每当看到别人家里有书的时候,就会非常羡慕,梦想有一天我拥有很多书……”
    朱善乐生于1957年,父亲是当时苍南县矾山镇矾矿的职工,母亲是家庭妇女。小时候,只要有一点钱,他就会把钱花在1分钱读3本的连环画上。由于父亲被打成右派,丢了工作,迫于生计,17岁的朱善乐离开家乡到湖北的工程队打工。繁重的体力劳动几乎压弯了他的腰板,但是只要一有书读,他就会暂时忘记疲惫;微薄的工资也基本用来买书。有一次,一个工友离开工程队时扔掉了一本破烂的《孙子兵法》,朱善乐当成了宝贝,他反复阅读,每次都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来。
    5年后,父亲平反,朱善乐回到了家乡,并在矾矿找到了一份工作。朱善乐平时跑采购,和当地惟一的一家书店——供销社书店有一些联系,那时他就千方百计托关系、排队去买书。由于买书的艰难和对书的饥渴,有一个念头时常会在朱善乐的脑海中闪现:我要是有一家自己的书店该多好!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化市场放开,允许个体经营书店。朱善乐听到这个消息后,下定决心要开一家书店。尽管家人都反对,朱善乐还是向岳父和舅舅借了1200元钱,以妹妹的名字注册开起了丽松书店。小店20多个平方米,共有各类书籍2000多册。由于当时精神产品严重匮乏和书店奇缺,丽松书店一炮打响,朱善乐第1年就赚了1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第2年,朱善乐辞去了矾矿的工作,在苍南县灵溪镇开办第2家丽松书店,这家书店营业面积40平方米,各类书籍四五千册,经营上相当成功。朱善乐大受鼓舞,在平阳县鳌江镇开了第3家丽松书店。
    这3家丽松书店都由朱善乐及其家人一起经营、管理,朱善乐负责进货,两个妹妹和妻子萧清华分别负责3个书店的管理。因为空间小,丽松书店密密麻麻地堆满了书,显得很拥挤。不追求舒适美观,只要实用成了朱善乐书店经营的特色。
    1989年,朱善乐在温州市区学院路开辟了自己的第4家书店,这家书店开始挂靠在温州图书公司名下,后来以他和妻子的名字共同命名,即“乐华书店”。当时,温州市个体私营书店十分罕见,市民们买书除了到新华书店外,也没有多少去处,乐华书店的开张方便了读者,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几年间,书店一再扩容,从原先的30多平方米扩展到后来的100多平方米。
    乐华书店扎稳脚跟之后,朱善乐又在市区工人文化宫租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场地,开了第2家乐华书店。与此同时,朱善乐转战上海,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达成挂牌协议,开了两家经营部。后又与《金华日报》社达成协议,在金华开设了一家经营部。朱善乐依托各地文化教育部门开办的书店不仅成功借用了这些机构的品牌,同时也省去了不少麻烦,在当时收到很好的效果,朱善乐的事业也由此达到了巅峰。

遭遇挫折

    攀登事业顶峰的同时,朱善乐也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他无法处理好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拿他的话说,“我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搭档。”上海离温州太远,因此上海店的管理只能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但是朱善乐或是对他们不够放心,或是觉得他们干活不够卖力。朱善乐说,他是从小苦过来的,干过粗活、累活,所以看店、搬书、整理图书之类的事在他看来就是小菜一碟,一连干上24小时都不会觉得累。当年第2家丽松书店开业时,朱善乐一人将几百本书从1楼搬到2楼。但是这些经理们就不一样了,干了一会就叫苦不迭,还常提休息、放假之类的事,让他有点看不惯。
    因为找不到满意的人打理书店,几年后,朱善乐关闭了上海和金华的书店。2000年初,他又对温州市区的书店进行整合,关闭了其他两家乐华书店,他在市区飞霞南路朝霞大楼找到一间店面,决定集中精力经营这家店。新店面积1000多平方米,图书品种达5万种,在当时颇具规模。
    那两家店关门之后留下许多书籍,朱善乐舍不得降价处理,而是搬到新店继续销售。由于书籍的陈旧影响了更新的速度;再加上这里的店面租金水涨船高,从2000年初的每年30万元左右涨到现在的60万元,最后让他无法承受。2005年4月租赁合同到期,他选择了放弃。至此,朱善乐拥有的最后一家书店也关张了。

“乐华”失误的启示

    一、家族式管理的弊端
    朱善乐对自己的认识很清醒,他认为书店经营上出现问题,是家族式管理造成的。“最遗憾的一点是我总因为能力、可靠、勤快等因素怀疑下属,我不放心把自己的资金交给他们处理,因此事无巨细都要自己操心,从书店搬迁到注册店名都亲自跑,以小店的经营模式去管理一个快速发展的连锁企业,是行不通的!”朱善乐说,“作为家族企业,我们太看重成本,没想到在成本一天天被我们节省下来的同时,业务量也一天天减少了。现在处在这个位置,要么冒风险,进行大改革;要么退出市场,否则越亏越大。商场如战场,守是守不住的!”
    针对乐华关门,一位业内人士也指出,对于小规模的书店来说,一夫一妻式的家族管理或许是适用的,但是当公司扩大后,这样的管理模式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有些读者抱怨飞霞南路的乐华书店书籍陈旧,新书太少,最后的结果当然只能是读者流失,使得乐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丧失自身优势。
    二、经营管理的漏洞
    这位业内人士还分析,乐华一度发展得不错,但是老板没有注重对人才梯队的培养,以至于在上海、金华开店时,一旦战线拉长就出现了人才缺位和管理的漏洞。另外,乐华在发展壮大时没有引进连锁发展的经营理念。这些店一开始有不少都挂靠在当地的文化机构名下,在企业刚刚起步时确实能够得到一些庇护,但是一旦时机成熟就应该归到乐华名下,形成合力,否则会是一盘散沙。其次,如果朱善乐能够集中力量在一个地方开店,可能会比拉长战线要好一些,至少许多问题不会这么快就爆发。
    三、忽略细节问题
    朱善乐介绍说,迫使乐华关门的原因之一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飞霞南路的那间店面存在漏水现象。当时搬迁十分匆忙,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来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地上积成一条水沟,淹了不少书。朱善乐原来打算先搬迁后装修,结果一漏水就没法装修,尽管他与出租方一再协商,可出租方一拖再拖,朱善乐不愿耽误开业时间,于是没有装修就先试营业了,没想到后来一天拖一天,直到书店关闭这个问题也没解决。
    温州市现有大小书店900多家,竞争非常激烈。温州人对乐华的印象,有一点就是店堂简陋,缺少装饰,和许多书店比起来,购书环境不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连锁书店负责人说,现在书店竞争日益激烈,服务和环境都越来越重要,乐华书店的简陋风格显然已经不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位业内人士还指出乐华在选址上的失误:“飞霞南路的那个位置,车流量大,但是真正停留下来的人不多,再加上没有地方停车,所以不太适合开这样大规模的书店。”
    乐华关门后,朱善乐将所有的书都打包运回了家。十几万册书籍,将他3层17个房间的家塞得满满当当,连走廊通道都堆满了书和书架。朱善乐说:“看着这些书,摸着这些书架,我就会想到过去的创业经历。一个书店从发展到壮大,最后关闭,这其中肯定有曲折的故事,有失败的教训,我在最后准备爬楼梯的时候没有实现那一脚跨越……现在回想起过去的创业故事,我还是想流泪啊!”

编辑 何健(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