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份,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经济诈骗案,涉案企业是一家号称拥有48亿美元的投资公司,而他的诈骗手段居然是上亿元的投资承诺。按照一般的理解,诈骗是要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的,那么,这个诈骗嫌疑人是怎么通过投资来行骗的呢?
7亿元的投资
时间要回到2001年,当时北京某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张先生准备开发一个新的房地产项目,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3亿元人民币,资金缺口很大,张先生非常渴望有人进行投资。就在这时,中高技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刘伟找到了张先生,表示愿意投资7亿元人民币。
张先生是生意场上的老手了,没那么容易轻信人。他开始对刘伟的公司进行全面考察,首先核查的就是刘伟公司的办公地点。
刘伟的公司在朝阳区汉威大厦,大约有400平方米左右,这里每平方米的月租金是20美元。张先生对刘伟公司的投资能力有了基本的认可。
随后,他又来到工商局对刘伟公司的资质进行核实。刘伟的公司确实登记在册,而且也都准时年检了,公司很正规。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张先生感觉到刘伟确实有诚意也很有实力投资。但是对方承诺的毕竟是一个7亿元的巨额投资,他还需要得到能够直接证实刘伟有投资7亿元实力的证据。仿佛看透了张先生的疑虑,刘伟拿出了一张中国银行48亿美元的银行进账单,这让张先生颇感意外。
48亿美元的进账单
心存疑虑的张先生,仔细查看了那张进账单,除了金额巨大以外,这张进账单和自己见过的进账单没有什么区别。应该说进账单本身,没有可疑之处。不过,张先生知道他需要对这张进帐单的真实性进行更深入的核查。于是,张先生向刘伟提出了要这张48亿美元进账单的复印件的要求,刘伟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他给了张先生一份进帐单的复印件,并盖上了自己的印章。
拿到复印件后,张先生马上驱车到这张进帐单的出处——中国银行,去核对它的真实性。 但银行以这是客户的个人秘密为由,拒绝了张先生查账的要求。进账单的真伪在银行没有得到核实,张先生就组织公司的人,对这张进账单的真假进行辨别。经过分析,大家认为这张进账单应该不会是假的。
经过几轮严格审查,张先生渐渐打消了对刘伟的疑虑。
125万元的调汇费
由于双方都有诚意,合作进展非常顺利,2002年7月12日,双方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刘伟所在的中高技公司投资7亿元人民币,占张先生公司相应的股份。同时,合同还约定,由于刘伟所在的公司的投资款是美元,美元和人民币的兑换价会有波动,从银行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会有一定的损耗,所以刘伟要求张先生的公司先支付125万元的调汇费。
利用美元投资需要调汇费,这在投资领域是约定俗成的事情,而且第1笔投资3亿元,需要约300万元的调汇费,刘伟仅仅让张先生承担125万元,这让张先生感到很合算。
此时的张先生对刘伟已经没有任何戒心,他寻思着刘伟给自己的是7个亿的投资,而自己仅仅拿出100多万元,这笔买卖怎么算也是风险小、获益大。
于是2002年7月12号,在签署协议的当天张先生就把125万元交给了刘伟。刘伟告诉他,25个工作日后,就可以拿到第一笔3亿元投资款。
但是,25个工作日以后,3亿元投资款并没有到位。张先生赶紧给刘伟打电话,刘伟告诉他说办成了,再有个三两天就全利落了。可是3天以后资金仍然没有到位……
投资是假诈骗是真
项目开工在即,而3亿元投资款却迟迟不到,张先生非常着急。于是,为了要到投资款,他几乎每天跑近百公里,从北京昌平区赶到朝阳区刘伟的公司催款。但是,有一天,他发现刘伟公司的整个楼空了,原来门里门外各1个保安,现在也只剩1个了。张先生感觉不妙。
此时的张先生对于3亿元投资款,已经不抱希望,他意识到当务之急就是追回自己已经给付的125万元调汇费。于是,他向刘伟递交了“解除投资合作协议书”,要求刘伟在3天之内返还自己的调汇费。
刘伟却以账上没钱为由,拒绝还款。后来在张先生的一再催促下,刘伟终于答应还钱。但只还了张先生40万元。张先生就向刘伟施加压力,表示要去举报他诈骗。刘伟赶紧说去外地给张先生凑钱。
此时张先生意识到刘伟要跑,于是到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报案。公安局调查刘伟的公司账户时,发现账上只有几万元钱。公安局立即对刘伟实施抓捕,被捕后的刘伟很快供认了以虚构的48亿美元,骗取张先生80万元人民币的犯罪事实。
刘伟向公安机关交代,那张48亿美元的进账单是伪造的,他投入巨资租用豪华的办公楼、轿车,就是为了给被骗对象一个假相。刘伟交代,他利用这种方法,仅在2002年7月到12月短短的4个月内,就诈骗了325万元。就在他被捕之前,还有几家单位和他签署了投资协议。这些单位之所以相信他有巨额的投资能力,这张48亿美元的假进账单起了关键的作用。
如何识破骗局
追根溯源,如果当初张先生能够识破这张假进账单,就不会被骗。其实,张先生也曾对进账单产生过怀疑,并到银行查询过,但是银行本着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并没有给他提供帮助。在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确认对方的资金实力呢?
办法其实是有的,而且很简单。张先生可以让刘伟陪他去银行打一个对账单,如果对方不敢或者不愿意带他去求证的话,那么是骗子的可能性就很大。
要识破骗子的骗术其实并不难,当初张先生为什么没有坚持对进账单的真假进行核查呢? 也许是因为张先生太需要这笔投资款了,抹不开生意人之间的这点情面,更不希望自己的坚持让刘伟感到不快,又或者经过自以为严密的审查之后,心存了一丝侥幸,因为种种迹象看来,刘伟的公司都太像一个有投资实力的公司了。但恰恰是这一点退让,让张先生最终也没有绕过刘伟的陷阱。
其实,市场早就为我们筑起了严密的防线,骗术之所以得逞,问题往往出在堡垒的内部。有的时候就是一次微乎其微的疏忽,一丝不以为然的侥幸,就会让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这就是这个案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编辑 何健(zhao@gcmag.cn) |
【关闭窗口】 |
|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