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店变脸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5年第9期

■见习记者 杨锋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行业,为了迎合食客们不断变化的口味,大大小小的饭店餐馆把转变经营模式当成家常便饭。西餐馆转为中餐馆,粤菜馆变为川菜馆,火锅店改为烧烤店,诸如此类,越来越多的餐馆把转型当作了扭亏增盈的救命稻草。事实证明,这根救命稻草确实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但前提是找准市场。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社区小吃店,在早点生意清淡的状况下,变成了供应家常菜的“现炒店”,生意日渐红火,摆脱了连连亏本的“霉运”。
    这家便民小吃店,由夫妻两人共同经营。虽然早点的卫生、口味和质量都没什么问题,价格也不高,可是开张以来,顾客寥寥,小本生意越做越“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意清淡呢?小吃店老板邵军后来发现,原来小区里的大部分居民都习惯自己做早餐,认为这样既营养又可口。而且,好多居民为了图方便,直接从超市里买回面包和牛奶当早点。还有一些生活节奏快的上班族,根本就不吃早餐。综合以上因素,邵军的早餐店连连亏本也就不足为怪了。
    居民们的生活习惯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如果还继续只供应早餐,小吃店势必会一直亏损下去。于是,邵军想到了转型,可是不做早餐,做什么好呢?邵军反复思量,也没有想出一个满意的方案。一天,在小吃店里吃早餐的两位女顾客的谈话吸引了邵军。这两位顾客都抱怨天气太热,下厨房就像是进蒸笼,并说一日三餐尤其是午饭和晚饭很少自己做了,常常从饭店订饭或直接带家人去餐馆吃饭,既省事又不用受酷热煎熬,开销多一些也值得。
    女顾客不经意的交谈让细心的邵军开了窍:“对呀!现在人们都图省事和舒服,很少大热天亲自下厨做饭。小吃店就在居民小区里,而且我的厨艺也不错,如果也能像其他餐馆一样做家常菜,人们下班经过小吃店的时候,顺便买回家。这样不是既能方便顾客又能增加收入吗?”于是,今年5月份,在经营早点生意的同时,邵军的小吃店也开始为顾客做起了家常菜,成为了“现炒店”。
    转型之初,现炒店的菜品不是很多,而且都很普通,顾客并不多。后来,随着品种不断增多和天气逐渐变热,顾客越来越多。记者在现炒店窗外树立的菜单和价目牌上看到,现炒店的炒菜品种有30多个,其中以家常菜为主,也有像水煮鱼、毛血旺这样高档一点的菜品。价格都不高,素菜一般是3到4元,荤菜是6到8元,顾客一般都是直接按照菜单点菜,做好后打包带回家,非常经济实惠。采访当天,虽然还没到吃晚饭的时候,但已经有四五个人在店外等着点菜。其中一位大妈告诉记者,这几天天太热,做饭成了麻烦事,懒得做饭就在家门口点两个菜,味道不错,价格也合理。
    记者看到等待点菜的顾客中有人拿着蔬菜和肉,既然自己不做饭怎么还要买菜呢?邵军的妻子向记者解释道,现炒店开张1个月后,为了方便居民和吸引更多的顾客,他们又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就是由居民自己提供鱼、肉、蔬菜等原材料,他们按照居民的要求代为加工,从中收取加工费。加工费从1元到5元不等,按照加工的难度和成本而定。因为原料是顾客自己购买的,顾客吃着放心,再加上周到的服务和较低的价格,此举一推出,就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附近其他小区的居民也都慕名而来。邵军说,有时候一到饭点,前来订菜的顾客都排起了长队。
    现炒店营业至今已有3个月,平均每个月纯赚3000多元,这个数字可能不是很大,但是对于一个开在社区里面、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小吃店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收益了。
    在人们懒得自己动手做饭的酷暑,现炒店的生意确实不错,可是随着溽热天气的消退,人们又会重新进入厨房自己动手做。那样的话,现炒店的生意必然大受影响。邵军对此倒不是太过介意和担心,他认为生意肯定会有影响,但是现炒店的市场还是存在的,厨艺不精和图省事的人还会把经济实惠、味道不错的家庭小炒作为他们的首选。只要菜的质量好、分量足、价格公道,就不愁没有顾客。
    看来,邵军对转型后的小店信心十足。

编辑 何健(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