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cmag.cn
2005年第5期《光彩》杂志
■闫佩艳 王其臣
河北残疾青年邱玉泉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将自己从父亲手里接过的一个酿醋小作坊,打造成一个固定资产达200多万元的“龙泉醋业有限公司”。2004年,“龙泉”牌醋不但成功打入北京、天津等国内大城市,还远销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
只有初中文化的邱玉泉今年40岁,是河北省永清县大辛阁村人。由于自小残疾(先天性脊椎畸形),父亲为他将来的生计十分发愁,就托人到处给他找工作,可人家一看他这身体,哪敢要啊!1988年,父亲决定把自己经营多年的一个家传酿醋小作坊交给他经营。父亲想:虽然这是个小本生意,但只要自己的残疾儿子掌握了酿醋的手艺,将来也可以养活自己。
谋生存
那一年,邱玉泉23岁,从父亲手里接过16个发酵缸和4间破旧的平房后,开始了艰辛的创业生涯。
一缸醋的酿造前后需要20多天时间,这期间要对各种正在发酵的原料不断地翻缸,把缸底的翻到上边来,把上面的翻到下面去。邱玉泉每天都要忙到半夜才休息,第二天早上四五点又起床干活。身高不足1.5米的他,站在那排比他矮不了多少的醋缸前,更显得身材单薄弱小。每次刷缸翻料,他都要站在凳子上。在醋缸旁上上下下,一天也不知道要上下多少次。而为了打开销路,邱玉泉还要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二百斤的醋,到附近的村镇小卖部送货。人家不要他的醋,怕质量不好。他就白送一批让客户试销,卖完了再结账。他向人家承诺:卖不了的可以退货。开始只有几家小卖部代销,后来他们发现邱玉泉的醋卖得好,价格又便宜,渐渐的,客户越来越多了,邱玉泉不久就占领了当地大部分市场。几年后,他就把这个小小的醋作坊经营得有声有色了。老父亲看到残疾的大儿子比自己干得还好,一颗悬着的心也慢慢地放下了。
遇知己
产品销量增加了,邱玉泉的小厂出现人手紧缺。于是他在邻村招聘了一批工人。来厂里打工的有位20多岁的姑娘张燕芝,手脚勤快,干活麻利,人也长得端庄秀丽。这引起了邱玉泉的注意,他特别喜欢和燕芝姑娘在一起干活,经常像大哥哥一样关心她,教给她一些酿醋的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燕芝姑娘发现邱玉泉不但酿醋是行家里手,对待工人也非常宽厚,人品好、脾气好,还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什么不良嗜好也没有。她觉得这样的人是自己心目中可以依靠的好男人。两人相爱了。
消息一传出,街坊四邻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有人为邱玉泉高兴:看到没有?只要小伙子有出息,残疾人也会有姑娘爱。更多的却是闲言碎语:怎么这么好的姑娘会看上一个残疾人?不知道这个家伙是用了什么手段欺骗人家姑娘了呢!
燕芝家里人都强烈反对,父亲威胁她:如果不和姓邱的断绝来往,就不要去上班了!
邱玉泉的老父亲也不同意他俩的恋情。老父亲劝邱玉泉说:“唉!现在什么样的人都有啊!人家看你有钱时跟着你,要是没钱了呢?凭人家姑娘的条件,找什么样的没有啊?七仙女看上董永,那是神话,不可能发生在咱家!”老人家认定这桩婚事成不了。
但是面对世俗的偏见和家人的反对,两个年轻人没有退缩,费了一番周折之后,他们最终喜结良缘。拿到结婚证那天,邱玉泉面对心爱的人暗暗发誓:“我要让她过上别人都羡慕的生活。”
婚后,邱玉泉多了一个事业上的好帮手,工作更加卖力了,天天像上满发条的闹钟,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张燕芝给了他一个温暖幸福的家,他感到生活更有奔头了。几年后,他们把小作坊发展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酿醋公司。
再创业
正当自己的酿醋公司蒸蒸日上的时候,邱玉泉和弟弟在经营中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经营上的分歧严重地制约了厂子的发展。邱玉泉非常苦恼,他觉得与其亲兄弟之间磕磕绊绊发展不下去,还不如另起炉灶。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伤害兄弟之间的感情,把厂子全部送给弟弟,自己重头再来。
这时,已经是一个孩子母亲的张燕芝怎么也想不通。就连年迈的父亲也想不通:残疾的大儿子,一夜之间又身无分文,另开新厂万一不成功,这一家人以后可怎么活呀? 但是邱玉泉却胸有成竹,他坚信:凭着自己的技术、经验,一定会成功。
虽然不理解丈夫的决定,温柔贤惠的张燕芝还是听从了丈夫的劝说,从行动上全力支持他。
2000年,小两口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4000多块钱,开始了他们艰难的第二次创业。邱玉泉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新厂子的建设中,起早贪黑拼命地干活。逢年过节也舍不得休息,经常吃饭时都舍不得离开他的醋缸。张燕芝更是忙里忙外,一边帮衬着厂里的大事小事,一边照顾孩子,干家务活,还要给工人们做中午饭,全力帮助丈夫。
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夫妻两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年的艰苦奋斗,他们的酿醋厂步入正轨,有了一定的竞争能力。此时,本村和邻村又冒出了好几家酿醋的小厂子,当地的市场基本饱和。邱玉泉心里合计:要想发展自己的事业,必须扩大市场,走出家门,向大城市、向全国发展。
求发展
邱玉泉决定先打开离家较近的北京市场。他来到北京的一家酱菜厂推销自己的产品。可是当他将醋送上门时,人家连看也不看一眼,只是用一种不屑和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嘴没有动,但那眼神分明在说:“就你这残疾人能造出什么好醋来?”邱玉泉不在乎这些,他从小到大面对别人不屑的眼光多了,已经习惯了。他将自己装醋的桶盖打开,诚心对人家说:“师傅,先看看醋的质量吧!”人家摆摆手:“算了吧,还是等你将醋做酸了再来吧!”言语中带着对人的轻视。邱玉泉一股倔劲突然涌上心头:“好吧,你们说我的醋不好,我就将它全部倒掉。”说完,将一桶醋倒进下水道。顷刻间,整个院子里弥漫开诱人的醋香。
“真是好醋啊!”此时,进来了一位老者,他来到邱玉泉跟前,将手伸进邱玉泉的醋桶里,用手指蘸出一点醋,凑到老花镜跟前认真地看了看,又放到嘴里品了品:“嗯,果然是好醋!”那老者当场拍板:“这合同我们签了!”于是,北京这家著名的酱菜厂与邱玉泉签订了常年供货合同。
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邱玉泉将产品成功打入了北京市场。但他并不满足,想继续“攻克”另一家知名的酱菜厂。他带着自己的样品到该厂家跑了好几次,对方对他带的样品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就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怀疑产品不是他做的,一直没有和他签订供货合同。但邱玉泉没有灰心:他不相信这么大的酱菜厂没有识货的行家。有一天,他又来到这家酱菜厂。一位工作人员接待了他,告诉他厂领导不在,自己做不了主。邱玉泉只好再一次给对方留下样品和详细的联系地址后离开了。
他的真诚终于感动了对方。有一天,邱玉泉开着自己的农用三轮车刚一进村口,就看到自家门口停着一辆北京牌照的小轿车,原来 是这个酱菜厂的领导亲自检验了他留下的样品后,发现果然是好醋,就亲自到他的厂子里来考察了。来人参观了他的酿醋厂和产品后,认为无论是从卫生条件还是生产工艺都符合要求,当即与他签订了数目可观的常年供货合同。
销路打开后,产品供不应求。邱玉泉决定翻建厂房,增建发酵池,扩大生产规模。2003年,在县政府和当地残联的帮助下,他在信用社贷了一部分款,新厂房如期建成。2004年初,龙泉醋业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新建厂房发展到39个发酵池,规模是永清县最大的,年产值达500多万元,成了本地区酿醋行业的龙头老大。邱玉泉和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将自己的产品远销到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去年一年创外汇总额近30万元。(题图:邱玉泉在自己的工厂里接待来访的外国客商)
编辑 杨生恒(yangnq@gcma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