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背着苇帘闯“广交”

http://www.gcmag.cn  2005年第4期《光彩》杂志
口述/刘万昌 整理/冯立成

  我是河北省滦南县奔城镇钟泡村一个普通农民。从1992年起,我就开始了草制品加工生意,经过10余年的发展,逐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从2001年开始,我生产的工艺苇帘开始打入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不起眼的小苇帘飘洋过海为我赚来了洋钱。

  走出一亩三分地
  我的家乡在冀东大平原,土质肥沃,民风淳朴,尽管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但乡亲们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们一天到晚只管在土地上忙活。一年忙到头,最后一拨拉算盘珠,一亩地赚下二三百元的收入也就不错了。可是手里的钱虽然不多,乡亲们衣食无忧,都挺知足。
  1992年春节,我到山东临沂串亲戚,发现炕席在那里挺畅销,而炕席在我们当地是滞销品,几乎没有人再用了。我脑瓜里转开了个儿,觉得这生意可以做。当我把做生意的想法一说,家里没有一个人支持。妻子抹着泪对我说:“买卖不是人人都能做,半路有啥闪失后悔都来不及!”可我不顾家人反对,从当地收购了5000张炕席运到临沂。结果,没做过买卖、没出过远门的我节节顺利,忙活11天后赚了4300元钱。
  我兴奋极了,4300元是我家里这些土地两年的收入呀!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心变野了,尽在外面奔波,专做炕席、苇帘等草制品生意。走出一亩三分地,我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这么精彩。

  建个不太起眼的小厂
  炕席生意做到两年头上时,就不大好做了,炕席的使用功能单一,市场越来越窄。在山东等地奔波,我又发现蔬菜大棚草帘挺畅销,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生意。
  我几乎没加思索,于1996年在自己家里投资建成草帘加工厂,专门加工生产蔬菜大棚用的草帘。8台机器,11名工人,我的小厂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开张了。小厂维持了两年多的红火局面,后来就有些不景气。原因是我们周围其他人也不声不响地建起了几十个草制品加工厂,其中不乏设备先进、产量高的大规模厂家。不少客户被这些大厂硬生生地给拽走了。我心里特别烦躁,小厂也只能开开停停,产品时有积压。

  背着草帘参加广交会
  2001年春天,我果断追加投资,上设备转产苇帘。当时苇帘销售对象是砖瓦厂,苇帘加工成本较高,生产厂家相对少些。可是运行一段时间后,我自认为是冷门产品的苇帘也时有积压,只能零零星星地销售。
  后来,一个经常跑广州做运输生意的朋友告诉我:“你可以到广交会上找找销路。”广交会我早有耳闻,可小小苇帘能登大雅之堂吗?我被朋友半拖半拽坐上了他去广州送菜的货车。临行前我特意精心加工了8片精致苇帘。在广交会上,我花1700元为8片苇帘争得一个展销摊位。守在摊位里,我的心咚咚地跳个不停,可就是没有人过来正眼瞧瞧我的苇帘。我彻底失望了。可是,就在临闭会前的半小时来了几个人,通过翻译我得知,韩国一个做装饰材料的老板相中了我的苇帘,要我同正在参会的天津外贸商洽谈合作事宜。
  我有些惊奇,外国客商会看中我的产品?第二天,我找到参加广交会的天津外贸公司,对方跟我一下子就签订了62万平方米的工艺苇帘销售合同。这种工艺苇帘主要用作室内外阳台遮挡阳光,除了要有过硬的质量,还有图案和工艺要求。我亲自把住生产的各个环节,原料中的芦苇要一般粗细,图案也是选了又选。
  紧张生产4个月后,当年10月,我生产的工艺苇帘从天津港顺利装船出口韩国。在同韩国客商洽谈第二批合作生产订单时,我对产品又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苇帘加工时用棉线比用胶丝线耐阳光照射,可延长使用寿命。小小建议得到外商的好评。
  参加一次广交会,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极大地增强了我把小苇帘做大的信心。为了开发国内市场,我又投入资金在媒体上做了宣传,在销售过程中也大胆地采取先货后款的方式,尽量让利客户,使工艺苇帘始终呈旺销之势。
  现在,我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统一原料,统一技术,统一验收,附近已有800余个加工散户,年加工产值达2000多万元,产品已有三分之二实现出口,小苇帘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编辑 杨生恒(yangnq@gcmag.cn)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