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许伟根一个悠闲的民工头

http://www.gcmag.cn  2005年第2期《光彩》杂志  
■文并图/张为民

  在这一轮用工争夺战中,长三角的风头盖过了珠三角。上海老板许伟根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当老板难,市场风云变幻,来不得半点马虎,当“民工头”更难,调不准五湖四海的“口味”,掉了自己的交椅不说,没准还惹上一身的麻烦。“混”在生意圈里的人很明白这个道理。而既是老板,又当着“民工头”的许伟根偏偏两样都做得很轻松。生意红火,手下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工也贴心,没有给他添什么烦心事儿,难得他在岁末年初生意最旺的时候,还能在家闲适着,品品茶,和笔者聊聊天。
许伟根开的是搬场公司,因为公司就坐落在上海的金沙江路上,于是就“不动脑筋”地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金沙江搬场公司,倒也图了个好记。搬场公司做的是力气活,员工基本上是来自各地的民工,生活习惯、环境大相径庭,如何将他们“捏”成一团,还真要有些本事。

  不做“黄包车行”掌柜
  “我不用‘黄包车行’的模式来管理企业和员工。”从许伟根嘴里蹦出的这句话一开始还真让笔者摸不着头脑:“黄包车行”是怎么个管理法?许伟根继续说下去,迷雾渐渐散开了。
  原来解放前,上海的黄包车行老板多采用将人力车租借给车夫,每月向车夫索取高额定租的方式来获得经营利润。如此老板的利益保证了,车夫却常常会因完不成定量而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工作情绪极其低落。半个多世纪过去,如今在一些服务行业,还能看到这种“车行”经营模式的影子。虽然今天员工的基本利益已经有所保证,但由于管理模式的限制,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压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质量。拥有30多辆各种吨位搬场车的许伟根显然是看到了这种业内通行的管理模式的弊端,他选择了另一条管理道路。
  “外来民工为什么要进城打工,还不是图个赚钱机会,在城市中赚不到比家乡更多的钱,谁愿意背井离乡出来呀!”企业要用民工,就要给民工赚钱、赚大钱的机会。许伟根还真想出了不少让民工们赚大钱的法子。
  许伟根的车子一辆也不出租,员工就是实实在在的员工,而不是以租赁方式和公司维系关系的“房客”。许伟根给员工这样的“诱惑”:综合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由公司统一缴付,员工没有保底工资,每接一单业务,驾驶员得业务费的8.7%,搬运工得5%,如果当月的业务量做到1.8万元以上,搬运工的提成增加到6%。做得多收入也多,员工们自然铆足了劲儿想多揽几份活,还常常发生几拨员工争业务的事儿呢!而许伟根只要求公司调度做好协调均衡的工作就可以了,根本不用为哪单业务没人去做而操心。“平均下来我这里的员工一个月的收入要超过1000元呢!”许伟根很得意地说。
  去年,许伟根抛给员工一个更大的诱惑:将公司章程中禁止收取客户小费改为禁止向客户索要小费。改动了几个字,不仅大大提升了员工工作的质量和积极性,还为员工开辟了一条新的“财源”。
  “这样做有很大的压力。”许伟根坦言。但他却认准了这是市场运行的自然规律,乔迁新居和结婚一样,都是人生大事、喜事,你服务到位,客户表示感激送些糕点、小费也是人之常情,我们为什么不能分享客户的这份喜悦呢?
  新办法仅仅施行了几个月就收到了奇效,客户的投诉绝迹了,赞扬和夸奖却不绝于耳。员工的“小费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一些服务水平高的员工所得的小费收入甚至超过了工资。“争取不动用公司发的工资过生活。”这是搬运工们的“理想”境界,这也是许伟根“笼络”员工的一个小小“伎俩”。

  让民工成为“城里人”
  管理主要由民工构成的员工队伍,显然要比管理本地员工难度大。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所造成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上的城乡落差,使得民工的工作适应性要大大低于城市工人。要让其胜任工作,首先要给他创造一个融入工作所在地城市环境的条件。
  许伟根有的是办法。
  “为什么在母语环境中学不好外语?这是因为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语言环境。要让民工们迅速地适应新的工作,就要让他们融入到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中来。”许伟根这样说。
  20年来,许伟根渐行渐近,逐渐将公司里的民工们“逼”进了城市生活圈。“最初是从后勤社会化做起。”许伟根说了这样一个例子:原来公司对民工实行的是包吃包住包浴的后勤服务模式,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每天浪费的饭菜有两大桶,百来号员工一天的洗澡水最多时竟用掉4吨……民工们不良的生活习惯随处可见,许伟根意识到,光凭公司的规章制度是管不住民工的生活陋习的,只有将民工推进城市生活圈里,才能在环境的“训练”中彻底改掉。
  许伟根先是取消了公司食堂,改发饭补,让员工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没有了大锅饭,员工们自然要掂量起每顿饭的“斤两”来,吃饭浪费的现象自然也就杜绝了。紧接着公司又取消了“包住”,许伟根买了几间商品房租给员工,自己则做起了“房东”,虽然每月每人50元的房租不算贵,但水电煤费用还是要居住者自己支付的,员工们自然也开始算计起来,房间里的大灯泡换成小瓦数的,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由于许伟根租赁给员工的宿舍在居民小区里,一些民工不良的生活习惯还会受到居民的约束和“管教”,比如民工们晚上没事喜欢打牌嬉闹,但居住在小区里就不得不收敛些,毕竟受影响的居民集体“抗议”起来,也有些受不住;而一些民工晚上在外游荡晚了,回来还要受到小区保安的“教育”……一段时间以后,许伟根发现公司里的很多员工变得“安分”了,举止也文雅了很多。
  不仅促使员工被动地接受环境的熏陶,许伟根还主动为员工创设了很多学习的环境。借助着和公司周边高校、社区的良好关系,许伟根邀请高校学生来为民工们传授普通话,邀请高校礼仪教师来给民工上礼仪课,运用社区职业培训机制,为民工提供技能学习的机会……
  “说一句蛮自豪的话,我这里的员工休息天走到大街上,从着装到谈吐,人们已经很难将他们和民工挂上钩了,他们的形象看上去更像城市蓝领。”许伟根颇为自得。
  实现成功“转型”后的民工不仅给许伟根的搬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素养。不少回到家乡的民工凭着自己在上海,在许伟根的公司里所“练”成的技能和处事能力,成功地当上了乡村干部或老板,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新飞跃。这也许是许伟根民工管理中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要体恤民工的艰难
  “我最看不起随意克扣、拖欠民工工资的老板。要用工就要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没有支付能力就趁早关门,不要变着法子坑害民工。”每月按时和员工结清工资的许伟根对于当下一些企业故意克扣、拖欠民工工资的行为很是不屑。
  “民工总体上来说是个弱势群体,作为业主要体恤他们的艰难。”许伟根这样说。
 和笔者聊起去年发生在福建等地区的“用工荒”,许伟根说真正的根源还是在于民工的用工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比如早期的民工大都没有什么文化或文化程度低,而今天的民工基本上都有高小学历,个人素质今非昔比,同时独生子女开始增多,个性意识开始张扬,但我们很多业主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旧套用老的套路来“计算”用工成本。当民工的实际利益受到损害时,离开自然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事实上,这些企业招不到民工并非是民工市场萎缩了,而是民工流向了更能实现其基本价值的区域,比如上海。
  许伟根认为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要吸引住民工,首先要用以人为本的态度来对待民工,将心比心,利益的获得往往是双向的,民工在利益得到充分保证的同时,自然也会给业主创造更为丰厚的回报。
  “上海显然是个吸引民工聚集的地方。”许伟根似乎并没有用工之虞,这不仅是因为他所实行的社会化、人性化管理模式已经深得民工之心,同时也因为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所拥有的人文气质给了众多的民工以希望和梦想。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