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cmag.cn
2005年第2期《光彩》杂志
■田农
俞厚辉(化名)是浙江省新昌县儒岙镇某村村民,在家乡经营着一家胶丸厂。颇丰的经济效益,让他的家庭较一般的村民富裕。然而,轻信谎言却使他被邻村的江湖骗子潘前科(化名)骗走人民币30万元,以高额的代价换取了一份惨痛的教训。
巧遇同乡“贵人”
故事还得从2002年6月的一天说起。那天,俞厚辉出差到县城,在一家宾馆遇见了潘前科。通过闲聊,潘前科了解到俞厚辉办有一家胶丸厂,且经济效益较好。这个曾于1996年11月至1997年5月间,因冒充婚姻介绍所工作人员骗取介绍费万余元,而被新昌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过1年有期徒刑的潘前科,打定了从俞厚辉身上搞点钱花的主意。
在与俞厚辉的闲聊中,潘前科尽可能多地谈论一些与生意有关的事,吹嘘自己每年能从上海接回几千万元以上的雕塑工程,并且神秘兮兮地对俞厚辉说,他已有可靠的消息,县旅游局计划在城关镇大佛城建造一座卧佛,工程款大约700万元。该局采用邀请议标方式招标,他有把握中标,但资金周转十分困难。如果俞厚辉能与他合伙出资,注册一家工艺品生产企业,再以该公司的名义承揽卧佛建造工程,到那时赚下的钱可以两人对半分。如此诱人的项目让俞厚辉怦然心动,他暗自打起了如意算盘,心想自家办的胶丸厂,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回报不高,如果能与潘前科合作承揽工程,那可是快速致富的一条新道。
掂量来掂量去,俞厚辉大着胆子告诉潘前科:你尽管把业务接过来,资金包在我身上。狡猾的潘前科为防止真相暴露,再三告诫俞厚辉,此事千万不要外传,免得走漏消息,让别人抢先承揽工程。而被谎言蒙在鼓里的俞厚辉对此深信不疑。
“贵人”原是骗子
俞厚辉从县城回到家里,放弃胶丸生产,筹到一笔资金后与潘前科在邻县天台租了厂房,买了设备,登记注册了一家工艺品厂。两人明确了分工,俞厚辉内管厂务,潘前科负责承揽工程业务。潘前科为骗取俞厚辉的信任,在开业后为企业陆陆继继地承揽了一些较小的业务。
不久,潘前科感觉到俞厚辉已对自己十分信任,就开始实施起他的诈骗计划。2003年1月21日,潘前科对俞厚辉说,明天他要去旅游局签订协议,公司的公章他要带在身上,俞厚辉想也没想就把公章交给了潘前科。潘前科拿到公章后,立即赶到宁波,从宁波一家电脑店里打印了一份假的工程协议,并私刻了新昌县旅游局的公章。回公司后他把这份假的工程协议(卧佛长50米,高11米,宽7米,工程造价740万元,开工时间为2003年4月1日)提供给俞厚辉,令俞厚辉对潘前科的办事能力信赖无比。
而此时的潘前科认为时机已成熟,便对俞厚辉说,他要陪有关领导去云南旅游,路上需要开销,要求俞厚辉出资“赞助”。俞厚辉与妻子商量后,拿出2万元现金交给潘前科。潘前科拿到钱后,独自去云南旅游了几天。从此,潘前科经常以业务联系为由,接二连三地向俞厚辉要钱,少时拿走三五百元,多时甚至几万元,而俞厚辉对此仍然毫无戒意,也从不追问。
2003年3月7日这天,潘前科对俞厚辉说,明天他就要去旅游局正式签订合同了,要俞厚辉出点钱好疏通关系,俞厚辉将随身带的2000元钱交给潘前科。潘前科拿到钱后又去宁波伪造了一份假合同和一套卧佛结构的图纸,并在合同上谎称卧佛开工建造日期为2003年5月8日。潘前科从宁波返回后,用伪造的合同和图纸蒙骗俞厚辉,又称设计图纸花费了上万元钱,再次向俞厚辉索要钱财,俞厚辉二话没说又借来1万元钱给了潘前科。
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卧佛开工日期越来越近,为不使计谋败露,潘前科只得又去宁波电脑店打印了一份假通知,谎称因拍摄电视剧需要,卧佛建造工程开工仪式推迟到5月28日,旅游局将每天赔偿2000元钱作为工期延误的损失费。潘前科还租来一辆轿车开到俞厚辉家里,谎称轿车是旅游局抵押给他的。俞厚辉对此一点也没起疑心,只满心盼着开工的日子快点到来。
斗转星移,5月28日一天天逼近,潘前科预感到自己的谎言即将揭穿,就以外出购买施工材料为由,再一次向俞厚辉要了2000元人民币后逃之夭夭。就这样,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潘前科凭借并不高明的骗术,从俞厚辉处先后骗取了30多万元人民币。然而,一直被蒙在鼓里的俞厚辉,眼看卧佛开工的日期到了,正要找潘前科时,潘却已下落不明。情急之下,他赶到旅游局一询问,方知受骗上当,遂向公安机关报了案。不久,潘前科被抓捕归案伏了法,而俞厚辉却悔之晚矣。
代价和教训
俞厚辉是一个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靠勤劳办厂致富的私营企业主。当致富后想运用积累的原始资金更好地发展时,却在“高利润”的诱惑下,为寻求致富捷径迈上了上当路。本案中,许多事情其实很简单,如:潘前科伪造的第一份工程协议上写的开工时间为2003年4月1日,后来伪造的合同上又称开工时间为2003年5月8日,再后来又称推迟到5月28日,俞厚辉是本县人,与旅游局相距又不是很远,为什么事先不去该局当场咨询一下,或用电话询问一下?潘前科是同镇人且犯有前科,俞厚辉为什么不查一下合伙人的底呢?凡此种种,一句话,就是利令智昏,到头来付出的是30万元代价,换回的是上当受骗的教训。
本案告诫我们:一是挣钱不能走捷径;二是要对业务中介人的个人品德资讯调查清楚;三是对工程合同(协议)要进行认真考证;四是要做好对工程发包方的走访与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