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力帆的成长哲学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11期《光彩》杂志

■本刊记者  何健

  尹明善堪称语言大师,力帆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每个发展阶段,都被他用诙谐的尹式语言加以总结,发扬光大。在位于重庆张家湾的力帆总部,这些尹氏名言被制成红色标语,醒目地竖立在办公大楼上,冲击着每一个来访者的视觉和心灵。本文就以此为路标,追踪一下力帆的成长历程。

  尹氏名言之一:获利路有三:垄断我无权,投机我没胆,创新求发展。

  1992年,55岁的尹明善率8个部下、20万元现金杀入摩托车行业。20世纪90年代的山城以摩托车闻名,行业老大“嘉陵”和老二“建设”齐集重庆,带动了一大批生产销售摩托车及配件的民营企业,人称“摩托帮”。然而别人家的摩托车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对于文人下海“连摩托车轮子怎么转都搞不清”的尹明善来说,要想让自己的企业闯出一条生路,惟有独辟蹊径。
  下海不久,他与一位生产摩托车的老板朋友聊天。朋友抱怨重庆本地没有足够的摩托车发动机供应,自己还得远到河南买质量不高的国产发动机。尹明善灵光乍现,其后他花了不少时间调查重庆市场。他看到,尽管当时的摩托车市场热浪灼人,但发动机一直是发展瓶颈,国内只有50毫升和70毫升两个型号,其余大多从日本进口。尹明善的判断是:做摩托车尽管市场空间不大,但技术空间很大,创新空间更大,利润空间无限大。他没有重复其他小企业为大厂做边角料的老路,一开始就直指摩托车的“心脏”——发动机的生产。
  在租来的不足4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面对几个部下,尹明善雄心勃勃地宣布:我们的理想,是造出中国没有的发动机。当然,那时没几个人会拿他的豪言壮语当真。
  发展战略确定后,尹明善将突破口选在了当时称得上摩托巨人的“重庆建设集团”的发动机生产上。财大气粗而又受大锅饭体制制约的建设集团,虽然能生产足够的发动机配件,却不愿提供发动机成品给那些小企业。尹明善想出一招:他让员工从建设集团维修部分批买来发动机的主要配件,然后再装配成整件卖出去,成本仅1400元,卖价却高达1998元。另一方面他又积极联系配套厂家生产发动机主要配件。这是一条当时重庆市场上无人走过的捷径,建设集团对此浑然不觉,其他摩托小厂商们则想都不敢想自己能装配发动机。
  4个月后,当建设集团一夜醒悟,下令一个零件也不许卖给尹明善的公司时,他们自主设计的发动机关键配件已由配套厂家生产出来了。
  随后的几年里,尹明善不断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帆人不负众望,率先开发出了几款全国第一的发动机新品:100ml四冲程、100ml电启动、立式100ml和立式110ml等,这些新品被称之为“发动机的里程碑”。有一段时间,来要货的客户在力帆门口排起了队,一些客商为了早拿到货,提前几个月把钱打到力帆的账上。现在国内生产摩托车的大企业新大洲、钱江、轻骑、富士达、港田等都采用力帆发动机。尹明善一招致胜,力帆从重庆摩托帮中脱颖而出。
  至2003年7月底,力帆已获国内专利398项,国外专利13项。力帆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始终居国内同行前茅。
  随着力帆在摩托车业的发展,尹明善将他的创新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别出心裁提出摩托车时装化理论,要求科技人员像推时装品牌一样搞产品开发。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他们又开始研制摩托车卫星定位、数字导航系统。全球首台环保型电喷摩托车就由力帆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
   “新重于高”,尹明善认为新鲜的东西比技术含量高更重要。他说任何一个商品,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永远不相等,所以要赶紧抓住人们非理性的消费心理,用“新”投其所好。成本增加一分,完全可大胆把价格提高30%,甚至3倍!有时候,力帆人只是在车身或发动机外观、颜色上做一些微小的变动,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他们生产的一款发动机,仅边盖形状变了变,成本增加两元,市场却多卖了50元。
  “力帆三件宝:创新,出口,信用好。”创新,无疑是尹明善和他的力帆集团江湖成名的重要秘笈。

  尹氏名言之二:国内赚钱,市场好汉;海外获利,民族英雄。

  出口,是尹明善为成长起来的力帆定下的又一个成功战略。
  “摩托一转,黄金万两。”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上个世纪90年代,摩托车企业着实过了几年好日子。然而由于一些企业“一哄而起”的短暂目光与短期行为,没过多久就将国内摩托车市场搞得拥挤不堪,产品利润逐年下降。“凡是高度集中的一个市场,高度集中的一个品种,一定会进入一个低谷,高度集中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与其大家“窝里斗”,相互为争夺国人的钱杀得血淋淋的,不如出去闯天下,硬着头皮杀出一条血路来。为了力帆更大的发展,尹明善及时把目光转向海外,实施出口战略。
  从越南到伊朗、尼日利亚……力帆摩托车以低价优质的高性价比转战各国,出口份额逐年提高。这里面有着尹明善作为商人的精明算计:“经过计算,我们在国外卖一辆摩托车的利润是国内的4倍。2002年我们出口只占总销售收入的25%,却占了利润的63%。” 所以,尹明善在“人不出名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后面又加了一句“货不出国价不高”。 
  力帆摩托曾经在越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他们的气势一度超过了日本本田。尹明善将力帆成功开拓越南市场的经验总结为三把金钥匙:一是创新,二是讲政治,三是融入文化,加强交流。同时,他们还积极在国外造势,大力宣扬力帆品牌。2001年12月30日,力帆摩托车成功飞越越南母亲河——红河;2002年5月31日,力帆集团两名员工驾驶力帆摩托车攀上尼泊尔海拔6187米的帕乔玛峰,创造了摩托车攀峰极限运动新纪录。
  现在,力帆摩托车畅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英国、越南、南非等国家的大街小巷都不时闪现力帆摩托车的身影。尤其令尹明善感到自豪的是,2001年,力帆牌摩托车首次进入日本市场,结束了中日之间摩托车有来无往的历史。如今,力帆摩托车出口额已经连续3年超过1亿美元,一举超过有10多年出口历史的嘉陵、建设和济南轻骑,成为全国同行业的出口老大。
  这两年,由于原材料大幅涨价、运输成本上扬、大中城市禁摩令发布、中央政府银根紧缩等原因,国内摩托车的单体利润已经越来越低,摩托车行业进入了从未有过的寒冬。一些二三线品牌承受不住价格压力,纷纷撤退。力帆在出口上的强势,令他们可以比较从容地面对市场的起起落落。力帆集团总裁杨洲一语中的:“没有出口的企业撑不过这个多事之秋。”
  不过,力帆在国外遇到的最大的对手还是自己的同胞。一些企业将国内的不良竞争手段沿用到国外,不惜血本降价销售、恶性竞争等等,搞得国产摩托车在国外的利润也越来越薄。尹明善一提起就头疼不已,在各种场合呼吁成立重庆摩托车“欧佩克”,限制恶性竞争。

  尹氏名言之三:八年寒窗无人问,力帆一球天下闻。

  2000年8月,尹明善以5580万元买下寰岛足球俱乐部,改名为重庆力帆。媒体称之为:尹明善拎着钱箱杀进甲A。尹明善承认,投资足球,是与他希望重庆人民可以为自己的球队呐喊助威,以及他本人对足球文化的热爱有关,当然也有重要的商业考虑。 
  当时,假球黑哨已将中国甲A赛场搞得污浊不堪,很少有企业愿意再趟这池浑水,原有的企业纷纷选择撤退。力帆投巨资接手,每年还要贴2000多万元。值不值?1年前,尹明善算过一笔账,“投资力帆足球整整3年,力帆集团花了多少钱?现金1亿7千万元。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有人说我老尹是个傻子,17亿元一年的利息就是300多万元,够我尹家人吃好多年了。从这个角度看,钱花得有点傻。但是力帆在买足球俱乐部之前,辛辛苦苦地干了8年,全国最多有两千万人知道力帆,主要是摩托车消费者。现在知道力帆的至少有3亿,因为中国有3亿球迷。这个效果每年花几千万做广告都达不到。” 
  尹明善举例说:“越南市场曾经是日本摩托车的天下,但‘力帆’摩托一度占据了越南市场的龙头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力帆俱乐部把越南的头号球星黎玄德租借来踢球,这是越南球员第一次在国外踢球。2001年10月他进了一个球,越南全国的报纸都在欢呼,这是一个多大的品牌效应。因为涉足足球,乌拉圭一个客商就认定力帆是一个大企业,我们从此打开了南美洲市场。”
  尹明善骨子里有一种做大的愿望。力帆“重庆摩帮老大”的位置并不能让他满足,他的梦想是“百亿力帆、百年力帆”。而要实现这一梦想,摩托车的舞台实在是太小了。投资足球可以说是尹明善打造百年力帆的重要的一着棋。
  随着足球让力帆品牌家喻户晓,2001年,力帆集团开始由产品扩张走向品牌扩张。力帆以贴牌的形式介入与主业毫无关联的矿泉水、白酒、家电、防盗门等行业……用好用足力帆的品牌优势资源。构筑以摩托车、汽油机、汽车电子、农机生产、媒体传播等实业为塔基,酒、防盗门等OEM生产为塔身,银行、证券、期货等资本运作为塔尖的“力帆金字塔”,是尹明善雄心勃勃的构想。
  在污泥满地的中国足球界摸爬滚打,尹明善怒过急过,伤心过斗争过,也被骂过,却依然能够独善其身,如他在企业界一样赢得了普遍的尊重。从这点看,力帆通过足球收获的除了知名度,还有美誉度。

  摩托车15元一斤,可以赚钱;汽车50元一斤,怎么不赚钱

  关于造汽车,尹老先生还没有什么经典名句流传于世,所以只好把他那通俗易懂的价格论搬出来了。前几年力帆在多元化贴牌生产上兜兜转转,却少有收获。直到去年传出力帆进军汽车业,力帆的产业扩张政策可以说尘埃落定。今年6月25日,尹明善首次公开了自己的造车计划:“今年12月左右最迟年底,首辆力帆轿车就将下线。”他们的目标是,到2008年汽车业要实现50亿元的产销量。
  力帆生产汽车的理由的确很充分:人均GDP在400-1000美元的时候,人们购买交通工具主要选择摩托车;人均GDP超过800美元,特别是超过1200美元之后,购买汽车将会是更多的选择。国内摩托车生产空间已经不大了,摩托车企业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有一部分转为汽车生产企业。力帆造车延续的是摩托车的发展思路,以低成本、低价格取胜,利用他们的国外销售网络,主要销往越南等发展中国家。
  力帆将老对手日本本田公司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本田原来是一个纯粹的摩托车生产企业。随着它做大做强,汽车工业逐渐成了它的主业。如今,本田公司的摩托车虽然是世界第一,但是仅占本田集团销售收入的9%,其它91%都来自汽车。尹明善也将他“百亿力帆、百年力帆”的梦想寄托在了汽车业上。
  然而外界对力帆造车喝彩的少,泼冷水的多。原因有二:一是汽车业的激烈竞争已是有目共睹,外资企业在国内汽车市场的谋篇布局早已完成,加上几家国有大企业的夹击,后来者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实在是很困难;二是这一年车市清冷,但国内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进军汽车业的却层出不穷。不管原先做什么的,只要有钱就敢造车,闹得大家都为那些企业捏一把汗。
  在资金、技术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人们关心力帆怎样造车,尹明善自有他的“产业政策”:“我觉得中国发展汽车产业路子走错了。中国汽车业自动化程度很高,这完全没有必要,半自动化就足够了。中国最大优势是人多,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如果解决了就业问题,‘三农’问题也将迎刃而解。要技术还是要就业?哪个更重要呢?印度就是能够用人工就坚决用人工。使用自动化技术要引进高价设备,而中国劳动力很便宜,只有多用人工,汽车的成本才有希望降下来。因为我们的技术和资金都不如外企,大家都不太看好民营企业造车。外企是少林寺,他们有七十二绝技,民企是丐帮,我们也有自己的打狗棒法,车市也应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没有人能保证,力帆能将他在摩托车业的辉煌延续到汽车业。但是我想,一家已经创造过很多奇迹的企业,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更何况还有尹明善这样一位出色的领军人物。在过去的10多年里,他们共同为我们演绎了诸多的商业传奇。这一次,依然值得期待。
   编辑 fuhj@gcmag.cn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