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于殿全和他的花果山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8期《光彩》杂志
  
韩立新  田杰

  山东省安丘市西南部的城顶山下,矗立着一座白色的小楼房,楼房四周是望不到边的苗木,这就是被称作“果树联合国”的安丘市庵上果树培育基地。
  随着两只大黄狗几声“汪汪”,一位瘦削驼背、头发斑白的老农从山那边转了出来,招呼我们进屋坐。他叫于殿全,老人一边忙不迭地泡上山茶,一边洗上水果,说:女儿去镇上了,说是联系后天参加潍坊市人代会的事……女儿于桂云是潍坊市人大代表、全国“双学双比”先进能手。

  
  1975年初春,于殿全所在的大队里买了台发电机,因操作不当三日两头出故障,给大队干部丢了脸。于是,大队长对当时教物理的于殿全说:“下午你去管发电机。”于殿全没说什么,扔下教鞭到电机屋子上班了——在那个年代改行就这么不可思议的简单。
  第二年,大队响应公社里大力发展果树的号召,组建了林业大队。当时缺技术人才,碰到难题,只好翻山越岭去镇里请教。这事让识文解字的于殿全给盯上了,没有谁安排,他晚上发电,白天跑上山帮林业队栽种果树。于殿金一有空就学习果树管理技术,到了剪枝、追肥时,他迷得三顿饭都忘了吃,开口闭口全是果树,一谈别事就木讷无语,许多人说他已走火入魔。树栽上三年,开始挂果,改写了山区果树五至六年才挂果的历史。公社干部来了,县里的干部来了,召开了轰轰烈烈的庆祝大会,规划着要把这穷山僻壤建成花果山。自然,于殿全也是“有功之臣”,又被大队里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果园。于殿全全家搬到了果园里那个简陋的屋子里,过起了田园生活。

   
  1980年,中国农村改革的春风吹进了这山乡小寨,于殿全兴奋得几夜未睡。在村里土地承包大会上,他开口便说:良田一分不要,只要山上那二亩山楂园。好心人怕他脑袋瓜子发热,提醒说以后没粮吃可别后悔。可他说“君子无戏言”。他和妻子在山楂园里用石块垒起了屋子。初冬时节,屋子的泥巴还没干透,一家三口便搬进去了。那年真冷,大雪封门十多天,出生才5个月的女儿冻得直哭,而于殿全穿着满是补丁的破袄,站在刺骨的寒风里搞起了“科研”。春节一过,他与妻子便开始叩石垦壤,填沟造田。到了清明时分,他们已在荒山沟堤和山腰上开出了大小不等的几块地。
  于殿全从山楂入手开始了果树育苗。那时山楂热刚刚兴起,他小试牛刀,小规模培育,当年就收入2万元,一下子成了山沟沟里的“富裕户”。次年,在春节的鞭炮声中,公社用车把他接到县里,披红戴绿,参加了“万元户表彰大会”。直到今天,于殿全仍珍藏着20年前的那张已经泛黄的奖状。他也至今记着县委书记当时说的一句话:发展山区经济你带了个好头,靠山吃山,咱们要建个花果山,靠果品辟出条富裕路。
  建一个花果山,于殿全是蛮有信心的。第二天大清早,还在兴奋中的他便出发去青州、潍坊、烟台等地进行考察。在科研院所,他倾听了专家们对果树技术、市场的分析;在果园里,他与果农促膝交谈,结为伙伴。经过反复论证,于殿全认为山区发展果品,必须先建育苗基地,让乡亲们买到低价格、高质量、多品种苗子。回家后,他和妻子制定出发展计划,随后又去潍坊农科院向专家们讨教果树培育技术,并花了4000多元购进了优良的苹果、梨等树苗,进行繁育。为加快苗子的繁育速度,他大胆实施大田组织培养技术,提高了繁育成活率,被农科专家们称为“潍坊首创”。

   
  上世纪90年代初,“物以多而贱”蔓延到了山楂身上,不少农户挥泪把刚挂果的山楂树砍了。于殿全眼瞅着自己精心育成的苗子被连根刨出,感到痛心和内疚。不过他从中也悟出:果树更新换代快,得引进一些名优稀特杂果。
  一个新品种的引进,种子往往贵得令人咋舌。但于殿全舍得投入,有时买一根带五六个芽的枝条就花去300多元。引种后,为提供100%的纯种苗,他总是先试种,直到结了果子,亲自品尝后,才定取舍。遇上“江南为橘,江北为枳”,就前功尽弃了。于家为此总是入不敷出,几近穷困潦倒。
  于殿全曾一次投入5000多元,引进46个纯良品种美国布朗李子。但对比研究了4年时间,筛选出能适合当地土壤的仅有黑宝石、加州黑等6个品种。而3年前从河南引进的大樱桃至今还尚未“定性”。从引进品种到推出合格的苗子一般需3至4年时间,期间于殿全要付出难以计量的心血和汗水。
  一到育苗期,一家人从早到晚要扑在苗畦里,每天劳作达十几个小时以上。剪枝、打药、松土、施肥、浇水,样样是细活,真比绣花还难。每到夏天,头顶烈日,地气热蒸,胳膊、脊梁全被晒裂了皮,实在坚持不住,只好用毛巾蘸冷水敷在额头上解热,于殿全每年总有几次要晕倒在地。
  1995年是一个罕见的旱年,那年夏天是于殿全刻骨铭心的一个季节。当时,育上的树苗需要浇水,水源就在果园后那咫尺可得的大坝里,但乡亲们家的牲畜饮水和庄稼浇灌全凭这坝,他只好投资1500元从城区请人来园里打井。老于白天管理苗畦,晚上靠在工地上,妻子生病卧床,他也难得照顾。7天后,井终于打成了,妻子却因胃穿孔贻误治疗而奄奄一息,等送到医院时,再也不能唤醒了。老于嚎啕大哭,后悔当初妻子有病而不舍得花钱治疗。

   
  1995年,女儿于桂云初中毕业了。于殿全托人给她在一家医院找了份工作,可她执意不去。这位从小过惯了苦日子、跟随父亲在果园里长大的姑娘,早就对果树产生感情。
  于殿全于是东借西取凑足6000元钱,把女儿送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学习深造。于桂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学习。毕业时,她谢绝许多单位和同学的邀请,毅然回到了父亲身边。
  女儿归来,于殿全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他与女儿创建了“安丘市兴庵果树研究所”,购置了先进的糖度仪、土壤微量元素分析仪等设备。去年,他们又投资40多万元,建成占地百余亩,集试验、示范、繁育、销售一条龙的果树苗木繁育示范园。
  20多年间,于殿全移动土石近7000立方米,果园已由原来的2亩扩大到100多亩,拥有果树种类28个,品种达300个,年可育苗300万株。
  去年,于殿全仅黄金梨、“源东白”桃、“兴安一号”桃、“井上”李子、金太阳杏等新品种树苗就出售8万多棵,收入达8万余元。为进一步推广先进的果树品种,使更多的农户受益,于殿全和女儿桂云推行“研究所+农户”模式,以研究所为基地,向全村和邻村的群众提供树苗繁育技术咨询,义务进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并选30户果农作为重点联系户,发展林果繁育基地100多亩,同时辐射带动起周边村、镇优质果品基地15000余亩。他们还从中国农科院、山西农科院等地引进了适合大棚栽培的“台农早红”桃系列品种、“金澳林”早熟优质杏、“运特早一号”苹果、台湾“雪蜜”梨等稀有品种。从目前接到的订单情况看,这些稀有品种苗木今年可售出20多万株。
  于殿全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表扬。2001年,于殿全荣获安丘市“农民科技状元”称号,女儿桂云也荣获“山东省农村妇女科技创新一等奖”,并获“鸢都巾帼十杰”称号。

    编辑 yangnq@gcmag.cn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