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朗科在“优芯”事件中的失策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8期《光彩》杂志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朗科“优芯”事件,被媒体挖尽老底地爆炒了一段时间后,已逐渐归于平息,然而整个事件给朗科带来的将是长期性的影响。现在回过头来看,可以说整个朗科事件,就是一个生动的企业危机公关失败案例。其留下来的教训,不仅对IT企业,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深刻的。

    遭遇“假芯”质疑
  1999年在深圳成立的朗科公司,短短五年间就从一家两个人的公司,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两家闪存厂商之一,是“海归派”成功创业的典型。从产品代理起家的朗科公司,现在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数亿元,2003年的出口总额接近1000万美元,比国内其它几十家移动存储厂商出口额的总和还要多,并连续五年蝉联国内市场占有率榜首。
  今年5月14日,是朗科公司的5周岁生日。朗科公司欲借此良机隆重庆贺一番,并在4月12日至5月31日期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主题促销活动。然而就在此时,一场危机不期而至。4月11日,标榜“大中华地区最具有内幕参考价值的电子资讯网站”的Discloser网站上,突然冒出了一篇题为《优芯变忧心:朗科离职员工大曝造假内幕》(以下简称《优》文)的文章,并在文中全文引用了署名为“前朗科忧心员工”的“举报信”。
  在这篇文章和举报信中,朗科被指责为一个欺世盗名、毫无技术、做工粗劣的移动存储厂商,其所谓的“独有超稳定芯片”是假的,是由瑞士总部的意法半导体产品改头换面而来,文章指称“朗科利用意法半导体做代工,在驱动安装时替换了公版芯片的安装驱动界面,然后称之为自有技术”。在说到2003年7月朗科发布的“优芯1号”时,举报信认为该产品纯属子虚乌有,并称这“从头到尾只是一次炒作”、“优芯1号的发布是围绕两张别人的图纸展开的,所谓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芯1号’,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实物。”
  以朗科前员工的身份匿名发表攻击原东家的文章,所具有的杀伤力果然非同一般,并立即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然而事情到此还远未结束,4月13日,《优》文的后续文章又在Discloser粉墨登场;4月14日,《朗科,叫我如何相信你》的网络文章再次渲染造势。与此同时,朗科事件也开始引起了一些主流传统媒体的关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和《信息时报》等报纸,先后对此事件进行了程度不一的调查报道,将多方对朗科有否“优芯”为代表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看法,在重要版面予以了披露。而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对该事态的报道和评论更是热闹异常。
  面对舆论日渐甚嚣尘上的事态,4月16日,朗科高层管理者开始感到不得不有所回应,立即着手拟写声明,并正式发向数家报纸、网站。在声明里,朗科称此事件为“一起有预谋的网络恐怖袭击事件”,并驳斥“肇事者诋毁心切”,“连超稳定技术的基本概念都未分清”。最后表示“无论网络恐怖主义分子如何猖狂,朗科都将坚定不移地将维护专利权的官司进行到底。”
  但朗科在4月16日发出的声明是软弱无力的,这时候已经不能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了。4月17日、19日,Discloser又连续发布了关于朗科的负面消息,并于20日、21日再次连续以“严正回应”的态度发出两封“致朗科官方的公开信”。
  对朗科更为不利的是,这时候几乎所有的媒体报道都呈现出了一边倒的倾向,迫不及待地纷纷花大力气挖掘朗科的“秘闻”,大有将朗科灭之而后快的趋势。不断披露出来的各种报道对朗科十分不利,其连续性令朗科孤立无援,也应接不暇。当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澄清时,又有新的问题紧随而至。
  4月18日,又有自称是朗科员工的“热心人”在Discloser提供内幕消息,指称“我们公司市场部将分别请来10家媒体的关系记者,特批可以给每个记者1—3万元的好处费,从周一开始挨个送钱。”这篇“媒体黑金”的文章果然具有杀伤力,令朗科有苦说不出,也使得澄清的效果大打折扣。
  随后,“工资单”、“特殊契约”等涉及商业秘密的所谓“猛料”,也在网络上披露了出来。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可能是朗科高层没有预想到的,也是后来无法能够控制的了。直到读者腻了,更多的“猛料”挖不出来了,媒体也感到无味了,朗科事件才慢慢平息了下来。

    危机攻关失策
  在IT业界,朗科对法律武器所带来的甜头应该是深有感悟的。想当年,朗科手握“专利”的大棒,用法律“开路”将一群小鬼纷纷打得趴倒在地。自成立5年来,朗科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一边南征北战开拓市场,一边挥舞“专利”大棒四处维权的过程,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从这一点来看,对朗科来说法律是其最善于运用的武器,也是其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整个事件中朗科似乎忘记了自己的长处在哪里,“扬短避长”地将法律利器放在一边不用,却非要拿着已经效果显微的媒体工具来对抗各种挑战,最终让自己深深陷入到了舆论的“汪洋大海”中。
  除了在自己最擅长的运用法律武器方面的失策外,朗科在采用其他手段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失策之处。
  首先是朗科失去了先机。朗科正式对整个事件作出回击,是在《优》文出现后的第9天。俗话说“商场如战场”,9天的时间如果放到战争的环境,将足以使一个国家破灭。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媒体有足够的时间挖出足够的“猛料”,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一些朗科的竞争对手,也有足够的时间借助网络或媒体等手段,对朗科进行诋毁和攻击。然而朗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反应,甚至在如此之长的时间内也没有作出强有力的回击。
  还有一点是朗科的招数见拙。当朗科发现自己已经在媒体面前失去话语权的时候,还试图通过各种努力重新博回媒体对自己的信任。然而这个时候,或许朗科的对手已经料到了朗科的这一招数,“先行一着”地发布了朗科要“买通记者”的消息。事情到了这一步,非但让朗科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也让众多的媒体感到左右为难。此时如果某一媒体发表有利于朗科的文章,自然而然地该媒体会被公众认为是被朗科收买了,结果会是媒体上的报道几乎都是围绕着这方面的消息而展开。
  这时候的朗科,或许已经是黔驴技穷了。在重塑媒体信誉已经失去了先机的情况下,朗科依旧选择在9天后的4月19日赴广州召开媒体见面会,此举充分暴露了朗科的应对措施是多么的匮乏。显然,这种已经失效的手段,是难以发挥出理想效果的。
  在朗科事件中,还暴露出了该公司保密措施存在严重缺陷。整个事件不断涌现出来的“猛料”中,有不少显然是来源于朗科的在职员工。在此姑且不谈这些资料的真伪,单就朗科对自身商业秘密不断的肆意流失,竟然没有能够有效地控制,就令人禁不住对朗科如何教育自己的员工感到疑惑,也对朗科脆弱的保密制度和措施感到后怕。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商业秘密,管理好自己的全体员工,那其重要的商业秘密和资料被人窃取也就难免的了。也正是因为这些资料的泄漏,使得朗科在面对媒体的持续围攻时体无完肤。好在,这些资料还不是足以能够左右朗科生死存亡的核心商业秘密。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各家发展势头良好并欣欣向荣的企业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准备好应对企业“9.11事件”突然来临的措施了吗?但愿我们的企业,都能够吸取朗科事件的经验教训,不要再让类似的危机公关失败案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毕竟,我们正处于蓬勃发展中的企业,经不起多少这种失败的折腾!

    编辑 fuhj@gcmag.cn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