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古瓷片”的空间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8期《光彩》杂志
  
见习记者  白志刚

  白明、姜宇、陈浩瑞是古瓷爱好者,三人中白明入道最早,上大学时就沉迷于此。1999年他们创办睦明堂茶艺馆时只想为圈内的朋友提供一个能修身养性和切磋交流的环境,不料被专家慧眼识中,赞叹他们的古瓷片藏品丰富,布局合理,完全可以申建一个古瓷片标本博物馆。后来经过严格的资质认证,2001年11月14日“北京古瓷标本博物馆”正式挂牌营业。
  虽说是营业,但是对中小学生及老年参观者是免费的。据记者了解,目前该博物馆的票价是10元,相对于房租、员工工资、收集标本等支出来说,这项收入显得微乎其微。据白明讲,六月份仅他个人用来购买标本的资金就是12万元左右。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他不愿与一些陶瓷失之交臂,用白明自己的话说“那是与历史失之交臂”。因此,如何走出一条正常的运营之路,一直是他们在探索的问题。

    依托文化公司运作
  私人开办博物馆本非易事。一般来说,要使展品的数量、档次等硬件过关,直至被批准成立,个人要倾其大半生的精力和财力。也只有这样开办成的博物馆才会让大家震惊,让人钦佩。但是过一段时间当大家习以为常时,由于不能改变展览内容,推出新的样式,这家私人博物馆就会陷入困境。这几乎成了各个博物馆的一个通病。
  针对这一难题,白明他们在建馆之初就确立了依托文化公司的运作方针。古瓷标本博物馆根据自己已有陶瓷标本6万多片的实力,平时展出1000多片,根据不同的窑口,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工艺特色,特殊的历史事件,不同朝代,不同价值等主题不断策划推出新展览。文化公司则配合这些展览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办讲座,举行文物鉴定活动,开办联谊会,进行文化沙龙形式的座谈等,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与古瓷爱好者现场交流切磋。记者在宣传册上注意到一些专家教授在该馆讲课留下的照片,有故宫博物院的顶级陶瓷专家叶佩兰教授进行授课的,有关于著名专家史树青先生与叶佩兰教授在研习交流的。这些学术权威人物的到来大大助长了古瓷标本博物馆的人气。
  白明说虽然博物馆也在争取自己给自己输血,自收自支,但这需要依靠文化公司,光靠自己是不行的。正是在文化公司的运作下,古瓷标本博物馆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下去。

    极度发挥博物馆功能
  古瓷标本博物馆占地面积为428平方米,展馆被分成几个区:展区、触摸区、网络区、研习区、阅览区、饮茶区。
  在日常情况下,展区展出1200件左右古瓷标本。在触摸区,参观者则有一个“触摸历史”的平台,可以切身感受古瓷的如冰似玉、类银类雪、凹凸不平。而在网络区的数据库中,珍藏着数万张从海外各大博物馆收集到的,长年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古代文物照片。研习区是专门设立的单展小区,可以是某一窑口的文物,或者是某一门类的展品。阅览区则摆放着很多关于古瓷方面的书籍供参观者研习,参观者遇到问题可以查询书籍,也可以对照书籍研摩瓷器。
  问及当初分区的想法时,白明说:“我们是想活跃气氛,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让顾客参观,最大限度地把博物馆的功能发挥出来。事实证明我们是正确的,因为很多顾客对此评价很好。”
  现在饮茶区只是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区存在着,实际上睦名堂茶艺室在古瓷标本博物馆前两年营业。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来有些后入为主,不过将古瓷与茶艺有机结合起来却也成为该馆正常运营的另一块重要基石。
  茶是饮品,瓷属容器,这两种传统文化相互依托,相互参照,给博物馆的经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提高了博物馆的品位。从另一个角度看,睦明堂则成为了首家具有古文化沙龙性质的茶艺室,同时增加茶艺室的收入也就是增加了博物馆的收入。另外,即使顾客是为饮茶而来,并非古瓷爱好者,也会在品茗的同时受到一些熏陶感染。
  当博物馆有特殊活动时,会在饮茶区进行茶艺表演,而进行佛茶表演时,茶艺员还要穿上佛教礼服,在现场古筝演奏的配合下,向顾客进献精美的茶艺。届时,在古朴典雅、清新幽静的茶室,品一杯香茗,看一下茶道,听一曲古筝,赏一款珍品,下一盘围棋,当古筝伴随着茶香,灯光衬托着古瓷,人们就仿佛徜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无比休闲的氛围中体验传统的中国文化。
  触摸区推出的“触摸历史”理念则为博物馆引来更多的古瓷爱好者。记者采访时,正好有一支由30人组成的研摩学习团在“触摸历史”。该团是中国文物协会培训部接受培训的学员。记者顺便对该团的带队老师进行了采访。
  原来这个培训部已经来过几次了,该部主要是做关于文物鉴定的培训。带队老师向记者介绍说,鉴赏和收藏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经验积累、眼光锐利还有心灵感悟,只靠读几本专业书、看一些资料图片就妄想在旧货市场上“捡漏儿”是不现实的。对于古瓷爱好者而言,在初学时就购买大量古瓷整器作参考也是不可能的,而从古瓷片入手学习能够事半功倍。这位老师说之所以选择古瓷标本博物馆,就是因为这里有沙龙性质的活动,在这里能够进行学习、活动、切磋,在这里能上手,能触摸。而别的博物馆则不允许。

    老百姓和政策是未来
  面对采访,白明也感叹私人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确实是个问题,北京有十家左右私人博物馆,总体的经营现状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惨淡经营。谈及私人博物馆的未来,白明认为老百姓的认同和国家政策的贴近将是私人博物馆的生存空间,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白明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不是私人博物馆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首先是老百姓对博物馆的认识还不够,不能达到国外参观者的数量。但是可喜的是近两年来,中国收藏热方兴未艾,白明认为可以夸张的称之为“收藏革命”,这是一个很好的苗头。“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的稳定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兴起的。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房地产的飞速发展,四合院和胡同的渐渐消失,人们肯定会有一个回头看的问题,这就是怀旧。”
  而怀旧就要从古老的收藏品上感受历史的余温。谈起这些,白明列举了他所在出版社做编辑的一些体会,“我在北京出版社做编辑,我们编辑出版的《老北京》、《老天桥》、《老胡同》、《老门墩》这些书籍长销不衰,这也是怀旧的一种表现。”
  “中国人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骨子里欣赏的还是中国文化,不会没有人喜欢中国古陶瓷的。只不过70%或80%,甚至90%的人距离陶瓷太远了,过快的生活节奏使他们顾不上,没有精力或财力去欣赏它。这么多还没有意识到的人是我们潜在的顾客。而我们的茶馆,也会以饮茶的方式唤醒他们对于古瓷的感情。”
  正是这些现象和这些做法使白明他们看到了私人博物馆的美好将来。
  此外白明认为相对于外国,中国私人博物馆也缺少国家和大财团的支持。不过目前中国私人博物馆也得到很多优惠政策,首先是减免税收,同时得到文物部门的很多支持。白明更感谢国家在宣传上的支持,《中国日报》与《商务周刊》都报道过古瓷标本博物馆,使其名扬海外。中央电视台与北京电视台也对古瓷标本博物馆进行了多次的采访报道。这些采访报道多是国家有关部门搭桥组织的,白明认为如果靠自己达到现在的知名度,至少需要三五百万的广告费。虽然自己经营博物馆尚有很多困难,但白明并不奢望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只希望国家能够在政策上再宽松一点,比如允许藏宝于民。
  白明认为从宏观上看私人博物馆也是有前途的。他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从理念上对博物馆会有新的认识,相应的私人博物馆的运作也会越来越符合经济规律,国家政策也会越来越贴近私人博物馆的实际。现在私人博物馆就是在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