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沙县小吃的启示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6期《光彩》杂志
  
邵琳

  合肥城不大,小吃却多。本地的有庐州烤鸭店的鸭油汤包、肉末鸭血汤、辣糊汤等,外地的有淮北的沙汤、南京的小笼汤包、生煎包等不一而足。可来自福建沙县的一支队伍却不畏竞争,一年间不声不响地在合肥开出了二三十家“沙县小吃”,星星点点地分布在不同的繁华所在,真是对本地市场启示颇多。
  “沙县小吃”店门脸多不大,10平方米左右。店内显眼处都有着一块上标“沙县名优小吃店”、下标“福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旁有固定图形的牌匾。四周的墙上,则张贴着印有近20余种沙县各式小吃的招贴画,画的底端有一行小字——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印制。店门口,则是一块大牌子,明明白白将店里提供的各色小吃标出,并附有价格。
  这二三十家的“沙县小吃”店,不仅牌匾、招贴画、价格牌统一,且各店所用餐具——如汤勺、盛汤的小盅上都印有沙县小吃的字样,可谓举手投足之间,处处不忘宣传。
  更为难得的是,各店各种小吃的品质都能保持同一水准。以店里的特色小吃“花生酱拌面”、“茶树菇排骨汤”为例,走遍合肥城的20多家“沙县小吃店”,“拌面”的味道绝无二致,“茶树菇排骨汤”也像出自同一炖锅。
  据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的人员介绍,公会属于社团组织,属沙县工商联管理。沙县名优小吃的图形商标已申请注册,凡赴外地开小吃店的沙县本地人,都需经小吃同业公会的技术培训后,才能颁发标有不同编号的牌匾,作为证明。业主在外地开店,经营管理均由自己打理,价格视当地物价而定,至于挑选何种小吃打开市场则看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如果沙县业主在外开店与当地部门有冲突,则可致电小吃同业公会,由公会联络当地相关行政部门,协助解决。
  显然,公会起的是一个宏观管理的作用,对各店的具体经营,概不过问。
  那么,“沙县小吃”在一个地区内是如何保持价格、品质上的一致呢?
  答案很简单。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会自然而然地将同品质的商品调整为同一价格,第一家“沙县小吃”店的价格确定后,后来者自然而然地以此为标准价格。
  信息的共享同样重要——福建人的乡土观念重,生意头脑也灵活。是单打独斗还是抱成团打出集体品牌,他们选择了后者。他们自觉地统一了小吃的品种,给消费者一种“连锁经营”的深刻印象。在小吃的味道、汤的品质方面,也有一定的沟通。拌面的原料也统一配送。使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店里吃到的,是同一品质的产品,从而,由起初的认同发展为品牌忠诚——“沙县小吃,好吃”。
  比起麦当劳、肯德基的紧密型连锁模式,“沙县小吃”显然是一种松散型连锁。“沙县小吃”吸取了洋快餐的优势——统一价格、统一食物名称、统一食品品质,同时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自主经营、自负赢亏,从而达到了在同一地区迅速扩展的效果。
  后有小吃同业公会的支撑,前有抱成团的市场开拓大军,“沙县小吃”的小智慧里隐含着深层的学问。

  背景资料:
  沙县小吃已有1000多年历史,被称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
  1997年8月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成立,并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俗称“大马哈鱼吃鱼丸”的沙县小吃商标。为整个小吃行业注册商标,在全国是第一个。它不仅保护了沙县小吃经营业者的权益,而且扩大了沙县小吃的影响。
  沙县小吃的发展,带动了沙县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酱油、醋、辣椒酱等相关产品也跟着畅销起来。1998年在沙县举办的小吃研讨会上,国家内贸部消费服务司司长韩明称赞沙县小吃为扩大需求、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办了一件好事——称之为“沙县现象”。而此现象有夏茂人的一份大功劳。
  夏茂人自1992年起大批外出到福州、厦门,以经营沙县小吃谋生,进而开拓了市场。截至2003年沙县人出去经营沙县小吃有36000多人,其中夏茂13000多人,写有“沙县小吃”四个字的招牌在全国各地乃至新加坡都可以看到。


    编辑 fuhj@gcmag.cn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