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集群化发展中的中山私营个体经济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5期《光彩》杂志
  本刊记者 王敏云

  最近有专家研究认为,当前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两大现象:一是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进入专业化时代,国际制造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形成“世界工厂”。二是全球经济、科技和市场的一体化趋势,使区域内产业集群化的优势逐步显现,今后,产业集群化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近来,《光彩》杂志与《中山光彩》杂志对中山市的私营个体经济进行了一次联合采访,我们发现,在中山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中山市的私营个体经济正在抓住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朝着产业集群化方向迅速发展。
  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中山,是我国唯一一个用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在一本介绍中山的宣传手册中这样写道:“这是一幅画,从莽莽苍苍的五桂峰向烟波浩淼的珠江出海口铺开,气象万千,风光无限。这是一首诗,从远古唱来,走出了孙中山、郑观应、杨仙逸、陆皓东、杨殷……一个又一个高潮迭起的华彩乐章,今天更是神采飞扬。这是一段历史,从狩渔行进到农人时代的飘忽脚印中,历850多年的风风雨雨,展示的却是大气磅礴。”这便是中山,古称香山。1925年4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易名中山县。1983年12月撤县设市。改革开放,尤其是1998年以来,中山市的经济迅猛发展。2003年全市GDP497.1亿元,人均36278元,与东莞、南海、顺德并称“广东四小虎”。
  中山的私营个体经济,与全国一样,从允许存在到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如今已形成同国有集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从总体上看,已完成了资本初始积累的“第一次创业”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实现“二次飞跃”?中山市委、市政府及广大私营个体企业家们一直在苦苦思考和探索。
  正如中山市委、市政府分析的那样,中山在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后,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没有工业就谈不上工业化、城市化,更谈不上现代化。所以,从1999年开始就提出了“工业立市”和“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当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时,市委、市政府又适时提出了“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在陈根楷市长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加快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他们认为,走积极参与大珠三角的产业分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创产业集群优势,努力建设各大产业分工协调,特色经济充满活力,支柱产业作用突出,产业布局协调集聚的产业强市之路,是新形势下中山市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唯一方向。
  分管私营个体经济工作的李树之副市长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也认为,在历经坎坷之后,中山的私营个体经济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生产模式,这个模式就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他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生产模式。
  “当然再好的发展模式,也需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他说。“在推出‘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之后,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在改革审批制度、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将原来1000多项审批项目减少到300多项,使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大大降低。在产业准入方面,市政府把支持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通过产业目录公布于众,使企业对政府的调控方向一目了然。政府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力图在市场监管和为企业服务方面做到最好,从而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李副市长说:在中山几乎不存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在为企业服务和产业发展方面相互踢皮球的现象。的确,采访中我们所到之处,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对中山市的政府工作及市场环境感到满意。
  寻找市场空档,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多样化产业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中山私营个体经济起步阶段的特征。90年代以后,在区域化经济的发展中,中山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块,使产业结构由多元化向特色化转化。这种区域块状经济,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为配套协作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在这种发展格局下,民间资本大量投向第二产业,极大地促进了专业镇、工业园区的发展。在中山的小榄、古镇、沙溪、大涌、黄圃、东凤等镇,以“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和生产、销售、配套服务体系,吸引了大批农业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聚,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在中山,农民只要有一定的资金就不难找到投资项目,只要有技能,就不难找到就业岗位。同时,工业化的推进又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在中山,凡是私营个体经济活跃的镇区,都是城镇化水平发展较高的镇区。
  以“中国灯饰之都”古镇为例。古镇的灯饰生产起步于90年代,短短的10多年,它的灯饰产品已经占领了全国灯饰市场销售量的50%,全国一半以上的灯饰是古镇生产的。产品远销世界72个国家和地区,与意大利、法国和中国的台湾省并称世界四大灯饰市场。
  古镇灯饰这么大的市场占有率,这么强的竞争力,其优势就来源于集群化的生产模式:全镇1700多家灯饰厂,其中有八九百家是为灯饰生产企业服务的配套厂。各企业分工协作,环环相扣,使古镇成了一个庞大的灯饰加工厂。采访中,当我们漫步古镇的大街小巷,看见在商店里、展卖场、马路边、市场上,到处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灯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使质量有了保证,效率极大提高,单位成本降得很低,同类产品难以与之竞争。
  随着“工业强市”,尤其是“产业强市”的思想在中山日益深入人心,特色经济的区域性融合速度和产业内部变革与创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技术开发、产业研析、人员培训,各种服务业、商贸、展销、现代物流等也都成为产业集群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中山的小榄镇、古镇、沙溪镇,为企业服务的企业迅速增加,产业的链条越来越长,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100448户,从业人员274873人;私营企业12583户,从业人员214538人;外商投资企业35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有20多家在中山设厂,“长虹”、“TCL”、“小鸭”、“格兰仕”及“美的”等国内大企业也都汇聚中山。“集群化发展”、“板块效应”进一步显现。除古镇灯饰产销量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外,小榄的五金制品占国内市场的40%,大涌镇的红木家具占国内市场的60%,火炬开发区生产的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则分别占到世界市场的40%和30%。故而有古镇被中国轻工联合会评为“中国灯饰之都”,小榄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批准为“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被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电子音响业产业基地”,大涌镇被中国轻工联合会评为“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沙溪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山市也被评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目前,中山共拥有国家名牌产品6个,国家驰名商标1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1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51个,著名商标37个,省级科技创新试点镇8个。还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7个,市级88个,企业创新能力排名位居广东省前列。
  在探寻中山市私营个体经济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会展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每年的“3·28”招商经贸洽谈会、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电展会三大常设会展为基础,加上灯博会、农博会、红木家具研讨会等专业性会展,形成了中山市的会展经济。会展经济所产生的聚纳效应,就像一个巨大的推进器,加速了产业集群化的进程,使中山的私营个体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参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据统计,自90年代以来,中山市通过会展平台共签约引进2400多个项目,合同总投资60亿美元。
  比如,1999年10月,古镇的灯饰开始有了一点名气之时,在市政府的倡导和组织下,举办了首届国际灯博会。这次灯博会就像一个市场启动器,将古镇的灯饰业从后台推上了前台。国内外许多灯饰厂家和经销商从这次灯博会发现了古镇灯饰业的集聚效应,认识了古镇良好的发展前景,有的采购产品,有的干脆把灯饰生产厂迁到古镇。首次灯饰节之后,有近500家灯饰企业落户古镇,到2002年第二届灯博会举办之后,古镇灯饰已蔚为大观,其聚纳效应进一步显现,产品销售占了全国50%,一跃成为中国的灯饰之都。
  再比如,2000年,中山市政府在沙溪镇筹办第一届中国休闲服装节暨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时,沙溪的休闲服装还没成气候。但是到2003年第四届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时,沙溪镇已有服装企业800多家,年产各类休闲服装1.8亿件(套),销售额36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服装企业还带动了400多家布料批发公司和100多家服装机械和服装信息企业,服装从业人员3万多人。神奇的会展经济所产生的巨大产业聚集效应,使沙溪镇成为中国休闲服装名镇。
  采访中我们也发现,中山市私营个体经济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自身的不足。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集群化程度还不高。优势产业大都集中于传统产业领域,无论是小榄的五金,还是古镇的灯饰,沙溪的服装,大规模的企业很少,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也不多。因而资本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工业增长还没有真正摆脱粗放型发展的模式。
  二是产业链发展不充分,产业配套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山虽有不少产品销售量已居国内前列,有的还跻身国际市场,但产品间的关联度不大,相关产业间的集聚力低,工业自身配套能力不强,内在的产业链不长。古镇的灯饰材料,大涌镇的红木家具原料,大都来自中山以外,使产业的带动辐射力不高。大涌镇的红木家具就曾因原料供应短缺而不得不数易产品,且有后继乏力之忧。物流业仍是薄弱环节,产业内部虽有细密的分工,外部物流却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间的组织、货源的合理配置很差,车辆的空驶率很高。据李树之副市长介绍,中山企业的产品价格中流通费用大约占了30-40%,而这一数字在日本和英国是15%,美国是20%。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三是镇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工业园区特色不够明显。全市21个镇中,集群化发展大体集中在小榄、古镇等八九个镇中,其他镇则相对滞后。工业园区因建设条件及基础不同,发展规模和集群化水平不平衡,产业规模偏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
  在整个采访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山市私营个体经济的集群化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是新形势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一种新模式。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积聚起巨大的能量,整个中山市就像是一个经过调整、助跑、加速等动作后,已经踏上踏跳板的跳高运动员,攒足了力量,只等一跃。而这一跃,不仅会是中山私营个体经济的“二次飞跃”,也将是中山市区域经济的质的飞跃。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