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4月09日
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苞谷虽小滋味好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4期《光彩》杂志
本刊记者 杨年强
在市场化进程日趋深入、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创业路才能拓开市场、出奇制胜?这是每一个创业者都必须认真思考、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方面,贵州省遵义市5位退休老同志联合创办食品厂的故事,能给人不少启迪。
那是4年前,李炎其等5位“文革”时期同在一个宣传队呆过的老同事先后退休了。闲来无事,他们就商量着要找点事做。考虑到每个人手头上的钱都不多的现实,经过协商,他们决定联合创办一家叫“玉酥儿”的食品企业。
之所以选中食品行业,主要是因为在这5个人当中,李炎其早在1996年就已涉足这一领域——他创办的百味斋食品公司,制作的贵州地方特色饮食“太白风肉”颇受当地消费者和外来游客的好评。老同志们由此受到启发:结合地方特色资源,从吃、住、行等老百姓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无疑是事业
成功的一条捷径。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当地偏远山区出产的一种土苞谷(玉米)。
这种土苞谷与普通玉米相比,穗短,粒小,当地人管它叫小黄苞谷。虽然外形不好看,但它却比普通玉米糯。而且,这小黄苞谷出自贵州北部温凉湿润、荫蔽多雾的高寒山区,农民一直在以一种很原始的方法耕种。所以,它是没有受到污染的绿色食物。可惜,山里的老百姓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它当然也就不可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当年,李炎其等人在乡下见识过这种土苞谷的优良品质,所以,他们决定,食品厂首先就选择开发这种土苞谷。
最初,他们是到山区农民家里直接收购成熟的土苞谷,运到厂里后再筛选、水煮、晾晒、炒制、包装。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加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熟练的人工操作过程,对机械化的要求并不高,所以,他们就引导当地农民先期将土苞谷筛选、水煮、晾干,厂子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这些经过粗加工的“阴苞谷”。这一方面,使厂子减少了加工环节,加快了制作进程;另一方面,农民也比直接出售生苞谷增加了收入,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用一种比较专业的说法,我们加工的苞谷,应该叫碳烧苞谷。”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那天,董事长李炎其将有关情况一一向我们作了介绍。他说,他们开发的香辣、奶油、原味等不同口味的碳烧苞谷,已经作为后起之秀,在当地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
而出乎他们意外、令他们大喜过望的是,2003年9月,上海的一家大型台资食品营销企业专程来到贵州,寻找玉米休闲食品的合作生产厂家。通过对贵州省内数家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考察,他们最终把一个又大又靓的“红绣球”抛给了玉酥儿厂:双方签订协议,玉酥儿厂每年为上海方面贴牌生产系列碳烧苞谷1200吨,产值1080万元!而那时,玉酥儿厂的累计投资才60多万元,员工也才65人。
许多生产企业视为畏途的营销大关,就这样被玉酥儿厂轻而易举地迈过去了。他们根本就不用考虑营销,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的是人抢着要——由于上海方面营销网络非常健全,且曾代理过像“统一”这样的知名食品品牌,在业内的声誉较高,所以,玉酥儿厂与其签订合同没多久,订单就雪片似地飞来。
这情形让李炎其等5位股东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跑市场、拼营销了;忧的是,当时,他们的日生产能力才1吨左右,距合同产量还有很大差距。记者去采访的时候,玉酥儿厂的技改工作刚开始不久。“我现在最怕的事,就是接订单。”李炎其给记者拿过来一沓订单,一一指给记者看:南京几吨,长沙几吨,广州是多少,武汉又是多少……
很显然,他们虽然嘴巴里叫着苦,脸上却透着笑容——随着成吨成吨的玉米休闲食品从玉酥儿厂流出,一沓沓钞票也源源不断地流进了他们的口袋。
玉酥儿厂的产品包装广告说:“粒粒香,颗颗脆,碳烧苞谷好滋味。”的确,小小苞谷,经过这几位有心人的一番深加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变得滋味十足了。
编辑
fuhj@gcmag.cn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