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4月09日
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199个孩子1个家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4期《光彩》杂志
马绍龙,15岁,左腿残疾,家住颍上县颍河乡,父亲瘫痪,母亲早逝;庄继颍兄妹,颍上县颍上店人,父母双亡,曾乞讨为生;杨天迟,合肥人,因父母感情不和,他四处流浪……这是一些不幸的孩子,但现在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家——在安徽省省道103线颍上县三十铺镇路段旁有一个普通的院落,王家玉和他收养的199个孤残儿童在这里组成了一个特殊大家庭。这个院落的前身是王家玉开办的残疾人工艺品厂,生产骨灰盒。王家玉1940年出生于颍上县,1976年,在一次意外中摔断了腰骨,从此留下下肢不便的终身遗憾。他的家庭生活也难如人意:妻子患有癫痫等重疾,5个女儿4个弱智1个聋哑。1993年,他办起工厂过上了比较富足的生活。
个人的这些经历使王家玉对残疾人感情甚深。1994年的一天,他在颍上县城街头,把一个约七八岁大的乞儿领回了家。到1996年,他收养的孤残儿童已有10人。这些孩子转眼就到了上学的年龄,仅靠卖骨灰盒,王家玉无法满足孩子们受教育的需要,于是他就在院落里办了一所学校,请来教师给孩子们上课。受王家玉的影响,许多人主动来到学校成了教职员工,共同的爱心让他们和199个孤残儿童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年复一年,为了保证孤残儿童的基本生活和学习,王家玉已经举债18万元。记者所见的这个大家庭:由厂房改建的教室只有两间,孩子们的课桌是砖砌的。孩子的寝室也很局促,七八个孩子拥挤在一张床上。生活是清苦的,但对于这些每个都有着苦难经历的孤残儿童来说,这里却是他们温暖的住所和成长的摇篮。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孩子中,有的已升入中学,有的孩子则已被输送到工厂,开始了自食其力的人生。
王家玉说,目前令他寝食难安的是这些孩子的前途:这些孤残儿童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这里,而且他们中一些人的生理缺陷等现实因素也注定他们将比其他的孩子更难继续求学和就业。
供稿/photocome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