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一个人和一座古镇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3期《光彩》杂志
    文并图/邵琳  本刊记者  樊勇

    每个人对未来的命运都一无所知。
  否则,吴秀杰在20年前的那个选择不会显得那么艰难。
  当时的吴秀杰,在安徽省肥西县塑料电器厂工作了整整4年。但这个厂迟迟没有将他的合同工身份转成正式,于是他选择了放弃。一个黄昏,28岁的他走出工厂,再也没有回头。
  而今,站在2004年的春风里,吴秀杰内心深处,会由衷地庆幸当时的选择——他的身家已达6800万元。而且,他不仅拥有安徽省富光塑胶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样一个令人称羡的身份,还成功地当选为肥西县十四届人大常委。

    三个阶段和两个年份
  回首自己20年的创业史,吴秀杰认为不可忽略的是两个年份:1992、1997。
  正是在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大环境的放开带来了政策方面明显的宽松,即使身处小镇的吴秀杰也明显感受到了这股春风过境后的处处绿色。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大小企业主内心深处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彷徨和忧虑,在这次政策松绑后散去了大半。环境上的绿灯既已亮起,便可捋起袖子大干快上只争朝夕了。
  更何况,1992年的吴秀杰比全国其他地方的中小企业主还多一条决定性的优势:1991年全国闻名的三河大水所带来的“名地”优势。
  三河镇因大水出名。三河镇的重建令无数人得益。重建家园本就蕴含着一种新生力量的兴起。
  从1984年做到1992年,吴秀杰基本上完成了创业阶段的力量积蓄,有了最初的近100万元原始资本。当他有能力可以做大做强时,又逢上了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三河镇重建等新的契机。
  契机的碰撞,给了吴秀杰日后施展手脚的平台:3亩地。在这3亩地上,吴秀杰建成了厂房,建起了办公大楼。至此,“富光塑胶”开始成形。
  “第二个1000万比第一个1000万元要容易赚。”香港巨富李嘉诚曾经这样说。对吴秀杰来说,区别只在于少了一个“0”——最初是8年赚到100万,而后则是每年100万。到1997年,吴秀杰有了500万的资金。但年初的他,并没料到这一年会成为富光厂发展最快的一年。
  这年7月,香港回归。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一条几乎可以忽略的产品信息由香港推广到了广东,进而是浙江黄岩这个全国响当当的塑料制品生产集散地,在这里,吴秀杰打捞到了这条产品信息:美国部队的太空杯。
  一直在迷雾里走得懵懵懂懂的“富光”终于盼来了阳光,找到了主流产品及其发展方向。
  肇始于太空杯,吴秀杰将目光紧紧地盯在了杯子上:从军用太空杯到民用塑胶口杯,从低档塑胶口杯到高档双层塑胶口杯,从高档塑胶杯到不锈钢系列杯,从不锈纲系列杯到紫砂系列杯……“富光”围绕着杯子创出了好几个系列100多种产品,并获得20多项专利认证,从而奠定了“富光”在口杯制造业的地位,也成就了“杯王”吴秀杰的创业神话。 

    产品致胜,还是人才致胜
  和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的其他中小企业主一样,吴秀杰在创业之初,并没有形成固定的产品方向。在1997年前,他的产品虽说都是塑料制品,方向却游离不定:最初是苍蝇拍、塑料衣架;呼啦圈火遍中国那年,吴秀杰跟着火了一把……那时吴秀杰的优势,是船小好掉头。什么产品畅销,他就生产什么,企业永远跟在畅销的市场大潮后。
  呼啦圈的火爆让吴秀杰体会到了“一项产品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他隐约觉察到产品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巨大能量。“产品致胜”的思想在捕获太空杯信息后,成为吴秀杰的主导思想。他前所未有地发现了产品的重要,也从此将产品信息的采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前几年,我感觉富光不行。一个新产品,通常是广东上了半年、浙江黄岩上了几个月后,信息才能传到我们这里。传来时,新产品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像炒股票,只有炒原始股才能赚钱不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互联网,有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新产品刚起步时,我们就可以抓住机遇,这简直太重要了!所以,我对富光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吴秀杰的大实话,也是他对自己“产品致胜论”的最好阐述。
  与他的话形成对比的是富光最新的宣传画册。在这本画册的首页,有着这样一段话:我们立于改革的浪尖潮头/勇往直前敢为人先/我们始终以开拓者的姿态/满怀豪情永不言败/富光的今天成就/来自于对人力的不断开发与探求/来自于“人才”这一企业生命线的稳固。
  这段出自企划人员笔下的话,在有意无意地提醒吴秀杰:要创造中国名牌、世界名牌,人才才是企业最重要的因素。
  显然,如今的“富光”,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正遭遇着人才瓶颈:近千人的厂子里,本科生仅二三十名,硕士、博士生的纪录为零。
  人才的缺乏使得吴秀杰的发展大计中,有无数条亟需开展的事项被推迟3—5年:CIS系统要做;品牌提升要做; 产品创新要做;改股份制要做……吴秀杰承认,这两年,将有做不完的事。
  而在进行这些做不完的事时,总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技术工人跟不上新技术,产品研发赶不上新产品。
  招聘“外脑”,或许已经成为必然。只是吴秀杰坚持:只有销售收入达到3个亿,企业再上一个大台阶,才能养得起一个年薪几十万的“外脑”。而一般的人才,则可慢慢招来。

    稳在江心?不可能!
  “小富即安”的思想,很多个私企业主都曾有过。富如李嘉诚,也并不讳言自己曾经有过这种念头,哪怕只是一闪而过。
  吴秀杰也是如此。1984年开始创业的他在和朋友喝酒时立下的志愿是:只要能挣到10万元,留2万养老、3万治病、5万养家就够了。
  14年后的1998年夏天,一个由安徽省内各大报社组成的记者团来到“富光”,和吴秀杰面对面交谈的时候,他再次透露了一种既满足又有些疲倦的想法。他说,我现在有几百万了,吃也吃不掉,喝也喝不掉,够了。
  又是5年过去,2003年末,吴秀杰坐在大会议室里,却怎么也想不起5年前自己说过的话。听记者复述他当年说过的话,他清瘦的脸上有着思索,嘴里自言自语似地重复了4遍——那不可能!
  是不可能。今天的吴秀杰已经明白“不进则退”的道理了。他的眼界远比5年前要宽,他的经营管理知识远比5年前要丰富,他的口才也远比5年前要好了。
  5年前,他的观点是“80年代靠胆子,90年代靠点子”,却不知道21世纪靠什么。
  5年后,他明确而清晰地提出了企业的近期目标:创中国名牌,建一流企业;远期目标:创世界名牌。
  此时的吴秀杰充满自信。
  因为5年前,浙江人说要打垮他,可5年后,他和他的“富光”还站着,倒下的是其他的品牌。
  这5年,他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从能够学习的地方吸收知识,从经常交流的企业老总身上学习经验。每一次和企业主联谊,每一次与专家座谈,对他来说,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他懂得了人才、资金、市场等“投资三要素”。一个专家告诉他,在投资前,一定要先把握这三点,如果都具备了,新的项目才能上。
  他懂得了“核心竞争力”。他说,新产品的赢利周期越来越短,因为模仿的厂远比创新的厂多。但他现在不怕模仿,因为富光杯有100多个品种,别人模仿得过来吗?“富光”现在的策略是: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培养出两三种高收益率的口杯品种,而同时又经营其他口杯品种。这样,以这两三种口杯为“核心竞争力”,其他的口杯品种作为保本点收益,谁能是他的对手?
  他还懂得了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当他听说安徽省江淮汽车厂花70万元为工人设计了一件背心式的工作服的消息后,他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2003年,富光厂的每位员工也穿上了自己的工作服。
  他开始着眼新产品,生产富光系列的安全帽。
  他在上海设立了富光产品专卖店,琢磨打响富光品牌。
  他预备将研发中心迁到合肥,作为富光在省里的新窗口。
  他承认,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一个厂和一个镇
    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流贯其间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曾被称为“鹊渚”,是个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了。东周时吴楚之间的“鹊岸之战”、清朝太平天国大败湘军的“三河大捷”都发生在这里。1992年的大水,三河又在全国出了一回名。可惜的是,当时当地的人们显然还缺乏经济敏感度——2003年淮河上的王家坝在炸坝后便被注册为商标,但当年的三河镇却在水退后便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这个镇的重建只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并在某些方面提供给本地企业主一些日后看来可以称之为机会的东西。甚至,对于仅四五十公里外的省城合肥来说,三河也仅是一个曾经发过大水的地方。因此,富光厂的壮大发展对于这个镇便显得格外重要。
  镇上人口有3万左右,吴秀杰的厂子就养活了近千人。如果按1人供养3人的比例计算,则这个镇10%的家庭要靠富光厂吃饭。如果这个厂繁华,家则繁华;如果这个厂凋敝,家则凋敝。家与厂的命运息息相关。
  不仅是就业,而且有利税。企业发展,利税增长。三河镇的税收来源中,富光厂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镇有关领导就曾说过,如果镇上多几个像富光这样发展好的企业,镇里就不发愁了。这,其实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因此,无论镇领导,还是镇上的普通百姓,都打心眼里盼着吴秀杰的企业能红红火火一路办下去。
  一个好企业的存在影响着这个地方的经济,与此相对应,如果这个地方整体的经济发展环境好,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便有了更大的推动力。
  2000年的三河镇是一个翻天覆地的三河镇。
  这一年,镇领导决定以旅游经济带动三河发展。以“八古(古河、古街、古桥、古庙、古台、古宅、古城墙、古茶楼)”为代表的三河景点打响旅游这张牌,同时把握“吃在三河”,以三河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吸引四方游客……
  旅游带来了人流,而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富光杯,又可以从中分得几杯羹。
  很显然,“富光”的发展和三河镇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承。
  一个镇,和一个镇上的企业,喝的本是同一碗水。
  
  [背景资料]
  始建于1984年的安徽省富光塑胶有限公司,是一家具备20年制杯历史的大型民用塑胶制品生产企业。现有固定资产6800万元,员工近千人;总部占地6.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公司先后被授予“安徽省百强民营企业”、“安徽省科技先导型企业”等10多项荣誉称号,其注册商标“富光”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并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