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与杂粮结缘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2期《光彩》杂志
陈健翔
仅有10万人口的山西省吉县,本来名不见经传,却因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瀑布在其境内而声名鹊起,每年来此旅游的人有数十万,游客们在观赏了大自然赋予的壮美景观、大饱眼福之后,临走时大都会买一些当地特产——“壶口”牌杂粮,为的是饱口福。
吃杂粮长大
别看张顺旺长得虎背熊腰,一米九的个头给人的感觉像座铁塔,但他确实是吃杂粮长大的。他所在的山西省吉县中市村位于黄河边,土地贫瘠,十年九旱,麦子经常是颗粒无收,只有秋作物才有一些收成。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他,早饭是清一色用玉米面做成的窝头,午饭吃的最多的是用各种豆子合在一起磨出的杂面,有时连杂面也吃不上,只好吃谷糠面、荞麦面、高粱面,但幸运的是,他每天都可以喝到当地产的小米熬成的粥。
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杂粮虽没有白面、大米好吃,却营养丰富,有食疗作用,滋养得张顺旺又高又壮。
收杂粮起家
辛辛苦苦一年,只能收入几百元,根本不够养家糊口,这种日子让张顺旺十分苦恼,他寻思着干点生意,却一时找不到好门路。
心情苦闷的张顺旺在街上溜达,正好有一辆挂外地牌子的卡车停在他身边,从车里探出一个头来,向他打听哪里有玉米出售。
玉米是吉县的特产,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几乎每个村子都种几百亩上千亩,张顺旺说自己的村里就有。那位外地人问他愿不愿意领路,并承诺收购一车玉米给他100元的辛苦费。
一听说有钱赚,张顺旺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他上了那人的车,一路直奔自己的村庄,正好有十多家乡亲要出售玉米,人多手杂,不到5个小时一卡车玉米就装满了,外地人按约给了张顺旺100元。
偶然发生的这件事提醒了正寻找致富门路的张顺旺,他立即有了主意:开一家杂粮收购门店。说干就干。他很快在城里交通方便的街面找到两间房子,又从亲朋好友处借来6000多元,1995年6月,他的杂粮收购店开张了。
当时,当地收购杂粮的门店只有张顺旺一家,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起,不仅本省的运城、闻喜、新绛等地的客商前来交易,而且河南、山东的客商也来购货,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年他收购外销的绿豆、玉米等小杂粮达160余车。
1995年到2001年的7年间,张顺旺收购外销杂粮累计800余万公斤,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起来,成为当地比较出名的个体老板。
靠杂粮发财
收购贩销杂粮近十年,张顺旺不仅积累了经商做生意的本钱,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他敏锐地感觉到,收购贩销杂粮由于同行太多,竞争太大,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必须顺乎市场需求,在精选加工小杂粮上做文章。
2001年5月,张顺旺创办了宏丰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并投资购置了精选机、真空机等设备,租赁了厂房,招聘了10名工人,采用前店后厂的办法,对杂粮进行精选和包装后,上市出售。
为了保障产品质量,创出自己的品牌,张顺旺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办法,创办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从外地购回优质种子,分发给农户种植,并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杂粮收获后,由公司从农户手中收回。
产品出来后,张顺旺积极运作了两件事,一是到国家工商局商标局为自己的杂粮申请了“壶口”牌商标;二是请人为自己的杂粮设计了精美的包装袋和包装箱。根据市场需求,他将杂粮用500克、1000克小袋包装,又组合装进手提礼品盒或包装箱。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张顺旺的公司已形成了自己的系列产品:玉米糁、玉米面、玉米片、麦片、小米、赤小豆等20个种类,40余个品种,同时还兼营核桃、红枣等干果及黑木耳、灵芝等山珍,几乎每个顾客在他的店里都能找到可心的商品。
在市场营销上,张顺旺也很有一套,他打印了宣传画册,一面印着黄河壶口的风景名胜,一面印着自己公司及产品介绍。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活动,先后到陕西杨凌农博会及太原等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展示宣传推介公司的产品。除了在吉县县城设专营店外,他还在壶口风景区开设了一家分店。此外,本县及周边县市的有8家超市由他供货。2003年4月,他的小杂粮打入广州市场;同年6月,又进入杭州、上海等地市场。虽然自己的产品供不应求,独占市场,但张顺旺仍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让利于消费者,让普通市场都觉得实惠和买得起,因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2003年8月中旬,太原举办香港节,张顺旺带着自己的杂粮产品前往参展,得到一位港商的青睐,并与港商签订了1.1万元的供货合同,港商告诉他,如果试销成功,将大量进货。
2003年中秋节前后,张顺旺的杂粮销出去1000多箱;国庆期间,他的杂粮又销出800余箱,这一连串的喜讯对张顺旺的鼓励巨大,更坚定了他经营杂粮的信心,他积极运作,扩大生产规模,意欲将这块“蛋糕”做得更大。
编辑 付惠君(
fuhj@gcmag.cn
)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