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李应贤:我为农民争口气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2期《光彩》杂志
曲焕平
创新的时代奇迹迭出。谁会想到,一个年近50岁的山区农民自筹资金,苦心钻研,钻山十几年,步行数千里,竟然做成了只有大专家们才能做成的事:晚熟优质野生沙梨新品种——“金珠果”梨选育成功!果因人出世,因其色、香、味、形俱佳,营养丰富、药食两用,可溶性固型物质和含糖量检验指标冠盖几乎所有同类梨属品种之
首,稳居“沙梨王”宝座;人因果出名,金珠果的培育人——河南省洛宁县马店乡关庙村农民李应贤随着《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十数家强势媒体的报道宣传,名字传遍五湖四海;“河南省劳动模范”、“百佳科技实业家”、“行业标兵”、“林果专家”等一顶顶耀目的桂冠先后扣在了他的头上。
“我要为农民争口气”
1982年李应贤从部队复员到家时,他们家的日子还过得很艰难:全家8口人挤在一孔破旧的土窑内,父母双卧病榻,医药不可废离;哥哥是个月薪只有30元钱的民办教师,除要养活3个孩子外,他和妻子还要负责照顾两位老人;而李应贤自己,也只能借住在人家的窑洞里,青灯照夜,连个对象也没找到。他们家是全村最贫困的家庭之一。
面对这样的生存基础,李应贤不气馁、不沮丧。这时的李应贤,早已不是8年前参军时的毛头小伙子了。在部队,他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荣立过两次三等功。军事活动之余,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人类文化精华的滋养和血与火的洗礼,已经把这个普通的农家子弟锻造为一个知识丰富、目光远大、意志坚强的时代新人。面对贫穷的生活,他首先想到的是一张白纸好作画,家徒四壁好盖房,他思考的是改变一穷二白环境的方法和途径,他确定的方针是拜名师,走新路,创大业,做新人。于是,在到家的第5天,他就带着自己在部队积攒起来的为数不多的生活费,上郑州、赴西安、奔天津,遍访名家,拜师求教。最后,他把奋斗目标锁定在改良野生沙梨、培育出新的优质野生沙梨品种上。但他深藏不露。
一个在县里工作的亲戚,为李应贤谋到了一个吃皇粮、坐办公室的职位,没想到被李应贤几句话就挡回去了。他说:“人活着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我要凭着自己的力量,干出一番惠及百姓的事业来,为农民争口气!”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一个普通农民,要进行培育林果新品种的创新研究,要获取这个系统工程的科研成果,很显然,这比专业科研人员困难千百倍。李应贤面临着知识、技术、资金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重重困难。正所谓“头三脚难踢”,但李应贤却凭着机敏的思维和敏锐的目光选中了队里无人愿意承包的那块25亩村边地。
这25亩地三面临人家,一面靠大路,村里的牛羊鸡鸭们是这块地的常客,种的庄稼成了“种一葫芦打半瓢”的赔本买卖。李应贤却看中了它交通便利,土质肥沃,租金低廉,毅然同队里签订了承包合同。
春天,他和家人在地边夯筑起高高的围墙,把家禽家畜挡在外面,消除了危害。墙打成了,他请乡亲们一起上山刨回来一棵棵野生沙梨树苗栽到地里。为了在夏末秋初旱季到来时,果树有水可浇,他又把初中毕业在家务农的外甥叫来帮忙,在果园里打起了水井。打到20来米深时,他正在井下泥水里淘沙石,抽水用的水泵管的衔接处突然分离,泥水从上面直冲下来,呛得他喘不过气来。如果不是他外甥立即关掉了水泵,他恐怕早已憋死在井下了。
秋季,栽下的果树棵棵绿叶婆娑;冬闲了,有几个晚上却接连发生果树被盗现象。李应贤把床铺搬到了地里。寒风凛冽中,他身盖棉被,和衣睡在露天。一天早晨,他睡意朦胧中觉得有人在敲击他的脑袋,睁眼一看,只见老队长站在床前雪地里,责怪他:“你不要命了?快回家去!”他抖掉被子上的积雪,才跟着老队长离开果园。
又是一年初春的时节,李应贤上山采来六七十种山里人称味道不错、形状各异的沙梨接穗,但贮存又给他出了道难题。接穗的贮存只能用沙子掩埋,否则,就会死掉。但黄土旱原上用沙,都是靠汽车或拖拉机到20多里外的洛河滩上去拉,一趟运费就得五六十元。这时,李应贤在经济上早已捉襟见肘。为了省钱,他就到村子后面的断崖上去挖沙。他在崖面打上木桩、拴上绳子,另一端系在腰间,慢慢滑落到半崖上,举起铁镐一镐一镐地掏挖沙石。石多沙少,他只能不断地挖呀掏呀,一次突然塌方,还差点要了他的命……
两年后,重新嫁接过的几十种沙梨树陆续结出了串串果实。李应贤逐棵品尝,竟然没有找到一种好吃的。这等于说,他失败了。
为了查找失败的原因,李应贤一面通过电话和书信向他认识的林果专家、名师们求教,一面躲进他的窑洞里夜以继日地到书本中寻求答案。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名师和专家们的来信和来电中,在他读书的参悟中,他终于找到了失败的答案。
次年,他换了一种砧穗组合方式,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虽然花开满树,一派生机,但到了秋天,他把成熟的果实拿到郑州农科院一化验,各项主要指标均不理想。
这次失败后,李应贤已成了债台高筑、一文不名的人。
但李应贤没有趴下。他背着一兜干粮,跑到陕西找到林果专家杜澍教授。杜教授被他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感动了,专门腾出一天时间对他进行指导。杜教授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讲到了品种改良和培育的各种方法措施,最后又建议他采用同砧异穗、异砧同穗的方法,重新试验。
科学研究,有时失败与成功只隔着一层纸,这层纸一旦被捅破,那就会使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按照杜教授指点的新方法,李应贤对果树重新进行嫁接。秋天到来时,有几棵树上的果实色泽金黄,摘下来咬上一口,味甜汁丰,清脆爽口,异于常梨——莫非它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一个新品种?李应贤迫不及待地摘了一包,第二天就乘车直奔郑州农科院。该梨的几项主要指标高居旧有沙梨所有品种之首!听到这一大好消息,他一蹦三尺高,兴奋得差点要晕过去。
回到果园,李应贤看到晚霞映照中那一树树硕果累累、灿若繁星的梨果时,就像看见了自己那初生的婴儿,甜蜜和幸福的感觉在心中激荡。他觉得,十几年的苦没有白吃,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第二年,李应贤把25亩果园里的梨树全部嫁接成了那个新品种沙梨。
5年后的秋天,25亩果园生产的梨果堆成山,投放市场后,以其特、新、优品性迅速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和经销商。15万斤的果子尽管价格不菲(每斤8元),但仍然被一抢而空!这一年,李应贤还清了所有的借款,银行里还有了六位数的存款。
专家给李应贤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沙梨定名为“金珠果”,而记者们在文章里则把它称为“沙梨王”。
李应贤红了半边天
李应贤不是那种只图自家温饱的人。1998年金珠果丰收后,他就牵头成立了“洛宁县果树研究所”,搭建起一个推广金珠果种植经验的班子。大家合资在城郊租了300亩地,他本人又另外租了百余亩,进行育苗和种植试验。到2003年,他的100多亩地上的金珠果又喜获丰收。
商人的信息是很灵通的。以前出售过李应贤金珠果的客商们接踵而至,大批大批购货,大把大把掏钱,忙得李应贤不亦乐乎。
他家的电话更是响个不停,学技术、要资料、要树苗、要果子的接连不断。
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农业部农产品质检中心等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们来了,告诉他:“你的金珠果是典型的绿色食品,你的研究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金珠果应该大力推广,望你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县里领导对他说:“你的研究成果为广大农民致富开了一条新路。你干成了一件泽及子孙、惠及百姓的大好事!”
编辑 萧洋(
yangnq@gcmag.cn
)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