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小木匠做大保龄球 

        
    http://www.gcmag.cn  2004年第1期《光彩》杂志
    张勇

   
1987年,安徽无为县青年农民何帮喜怀揣120元只身闯京城。如今,他成了中国最大的保龄设备企业的老板。

    在中国的保龄球行业,提起北京的“希玛”可谓是无人不晓。这家集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60%,而且还远销美国、俄罗斯、印度、苏丹等国家和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保龄球设备企业。

    闯荡京城
  何帮喜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困,1982年初中毕业后,何帮喜就回乡务农了。为了改善家境,父母让他学会了木工手艺,农闲时帮别人做一些木工活。“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农家孩子能学会一门手艺,这在当时的农村已是“幸运者”了;而谁也没有想到,凭着这手木工技术,何帮喜日后创下了大业。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向人们发出种种诱惑,同时也提供着机会。生性不安分的何帮喜本来就不甘心一辈子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此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一定要到外面闯一闯!闯荡还有成功的可能,不闯就什么都没有。”1987年,血气方刚的何帮喜,不顾家人的劝阻,背着锯子和斧头,怀揣仅有的120元钱,只身来到北京,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到了北京后,何帮喜才第一次感觉到世界之大。宽阔的大街、摩天的大楼、川流不息的车流……这一切,都给了这个农家孩子极大的刺激和惊喜。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这个城市中真正的一员,而不是匆匆的过客。为了生计,他到处打短工,哪里需要木工,他就去哪里揽活。虽说没有太高的收入,倒也站稳了脚跟。

    看好保龄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开始兴起台球。从1989年起,何帮喜开始帮人制作台球桌。凭着他原有的木工技术,做起来倒也得心应手。这样干了几年,何帮喜完全掌握了台球桌制作技术。1990年,由别人出资,他出技术,共同组建了一家体育用品公司,主要研制和生产台球设备。何帮喜先后担任了这家公司的技术、生产、开发等部门的负责人,且其生产的台球设备先后获得了4项国家专利,产品被一些世界级比赛所选用。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何帮喜也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1995年,何帮喜从报纸上看到,我国每年都要花费60亿元从国外购买保龄设备。国外保龄设备涌进中国市场,大量的劣质产品鱼目混珠,用户叫苦不迭。了解到这一现状,何帮喜萌生了兴办保龄设备公司的念头。这时,美国一家保龄厂商来中国考察,美国人轻蔑地断言:“中国人想自己制造保龄球设备,没有10年的时间简直是不可思议。”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何帮喜。他告诫自己: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造出世界上最好的保龄设备!
  经过市场调查,何帮喜发现国内还没有生产保龄设备的厂家,生产保龄设备应是商机无限。但同时,技术上是一片空白。而且保龄设备属于高科技产品,要研制、生产,没有上千万元的投入是不行的。
  为了筹集资金,何帮喜接手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席梦思床垫厂,开始了全新的创业之路。在生产席梦思的过程中,何帮喜既做技术又做销售,并果断地改进了床垫的生产技术,使床垫无论质量还是外观都达到了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仅仅一年多后,跌入低谷的床垫厂就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销售额达到了上千万元的规模。
  此时的何帮喜,不仅有了资金的积累,对市场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打响品牌
  1996年,中国刮起了保龄球热。对何帮喜而言,实现昔日的梦想和追求,此时可以说是万事俱备。正好,韩国商人也看到了中国巨大的保龄球消费市场,想树立其品牌影响力,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而何帮喜也想借韩国的技术尽快实现保龄设备的民族化。双方一拍即合,两厢情愿地坐到了谈判桌前。
  谈判初期,双方就技术合作、资金分配等内容很快达成了协议。然而,韩方玩了一个小聪明,他们把使用谁的品牌这一敏感问题放到了最后。谈判到了最后阶段,韩方提出用他们的品牌。他们认为,凭他们的技术及资金实力,这一点是顺理成章的。但何帮喜的理念是中国人必须拥有自己的民族品牌。“合作可以,但前提是产品必须是‘希玛’牌。用我们自己的产品满足我们自己的市场需求。生产什么品牌,是‘主权’问题。在主权问题上,中国人从不让步!”何帮喜说,“如果不用自己的品牌,一旦对方撤出,整个企业剩下的就只是一块土地、一堆机器、几座厂房。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品牌!”
  很显然,有如此巨大的分歧是不可能走到一起来的。于是,何帮喜拒绝了韩国人的合作要求,独自投资4000万元,在北京市大兴区建造了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当时堪称国内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保龄全套设备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北京希玛保龄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企业虽然建起来了,但没有技术的支持,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而韩国保龄制造企业为了占领中国市场,是绝对不会提供技术支持的。而当时,世界上具备生产成套保龄设备能力的只有美、韩两国。为了争取时间,也为了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何帮喜决定引进美国技术。
  “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想到河水那么深,过着过着就不见底了。”何帮喜说。但最终,他们仍然凭着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97年7月,第一台样机研制成功,年底,希玛保龄设备正式投放市场。
  起步之初,何帮喜就为企业制定了3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品牌战略,使“希玛”成为中国知名商标、国际品牌;第二个五年,走多元化道路,“希玛”将以保龄为主导,同时发展网络通讯、数码电子、房地产等其它产业,向纵深发展;第三个五年,走国际化道路,与国际接轨,让整个世界了解“希玛”。
  在这样宏伟的目标激励下,短短几年,“希玛”就把韩国、日本同类企业从中国和亚洲的部分市场中挤了出去!他们致胜的法宝是成本大大低于对方,而秘诀就在于使用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到目前为止,希玛保龄设备获得的国家专利有20多项,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是国内惟一一家获得世界最权威的保龄设备认证机构——美国保龄协会和世界妇女保龄球联合会认证的企业,其产品成为国际级保龄比赛用品,年销售额达1.6亿元……

    投资家乡
  何帮喜虽然成功了,但他认为,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生命,他已经完完全全把他的生命熔铸到他的事业中。他的妻子这样评价何帮喜:他完全是个工作狂,为了工作许多事都不屑一顾,但是她很支持他。因为他虽然牺牲了“小家”,但兴旺了“大家”。她认为如果没有何帮喜的忘我工作,就不会有今天在全国赫赫有名的希玛保龄。
  何帮喜常常这样提醒自己,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他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为社会作出了多大贡献。人不仅要获得事业的超越,更要获得人性的超越。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大手笔捐助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动中国保龄运动的开展,赞助国内外的保龄赛事和其它体育赛事上百项,金额达几千万元。
  何帮喜是农民的儿子,他的骨子里有着深深的“农民情结”。他始终眷念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对家乡的发展一直牵挂于怀。2002年8月,他在家乡无为县二坝经济开发区投资兴建希玛南方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共上马3个项目,一期投资达4200万元。工业园区落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超亿元,从而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抗倍佳板和保龄设备加工、组装、生产基地。
  
    编辑 萧洋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